哪有什么康乾盛世霸道总裁胖总

第149章 战后琐事

第149章 战后琐事

湘西清军主力都已经战败,只有不到两千民兵乡勇的辰州城,当然挡不住杨芳这员猛将的兵锋。

城破的同时,湖南巡抚姜晟跳城自尽,而湖广提督刘君辅试图阻拦杨芳,被杨芳亲兵乱刀砍杀。

等到杨芳率军冲入辰州府衙,辰州知府早已脚底抹油跑路,连带同知、通判也都一并不见踪影,只剩一个沅陵县令捧着宜印民册跑来投降。

辰州城下,汉军继续沿江南下,又接连攻克了泸溪、辰溪、溆浦二县,兵锋一直推到元溪山至怀化镇才算停下。

……

乾隆六十一年(嘉庆元年),十二月。

汉军在辰州、常德二府分别留下了驻军后,主力大军总算班师回返岳州府。

再不回去,聂宇真要撑不住了!

这可是几万大军的人吃马嚼,湘西的十万清军,都是靠着湖广两省民力在勉强供养。而聂宇麾下军队倒是没有十万,但也有四五万了,有不少都是正在操练的新兵,另有火器坊的大炮、火铳制造,可都要钱粮银子。

这么多军队、兵甲、火器的军费粮草,全靠这省不到的地盘来供养,差点没把聂宇手下的度支司宜员们给逼疯了。

没错,压缩干粮是可以拿来充当军粮,可也只能作为临时军粮,就算现代的军队打仗,也不可能天天吃、顿顿吃,只吃压缩干粮。士兵也是人,是人就需要肉食来补充蛋白质,没有肉食就练不出精锐,同样没有肉食,士卒打仗就会体力不足,就会没有力气。

这也是为什么清军会打不过汉兵,除了装备上的差距,还有就是体能素质上,普通清兵比汉兵要差了太多。

汉军可是真的在天天操练,吃饭也是天天有着肉腥,没肉也得弄碗有油水的肉汤来补充蛋白。

这些可都要烧钱,光是这一场大战打下来,也没几个月,就差点打空了汉军今年下半年的财政税收。

林文昌有些疲惫说道:“大将军,此战我军虽胜,但自身损耗也很大。新拿下的辰州已经被伪清几次强征盘剥,恐怕不仅难以贡献钱粮,可能还需我们去贴补。”

话音落下,来开会的汉军各司衙官员,都是面面相觑。

这仗打的,算怎么回事

湘西的清军被灭了,汉军也扩大了地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大捷了!

汉军文武也很高兴,可高兴完了,现实也要面对。辰州太穷了,穷的叮当响,这里被伪清几次强征盘剥,早就已经被掏空了。就算有汉军贴补,未来一两年内怕是都贡献不了半分钱粮。

这地盘扩张了,跟没扩张一样,反而还多了几十万张要吃饭的嘴。

管汉军钱袋子的林文昌,当然得发愁,这官给他做的,压力山大,但要他放手,他又实在舍不得。

权力就像毒药,尝到了就舍不得放手!

聂宇说道:“文昌辛苦了!度支司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这辰州百姓的赈灾钱粮,还是要度支司多多费心,切勿短缺怠慢了。”

他也晓得度支司的难处,但晓得归晓得,该的钱不能不,仗也不能不打,兵也不能不养,他们是在造反,稍微慢上一步就得死无葬身之地。

度支司哭穷缺钱,那他也只能先慰问,再勉励了。

财政缺钱的话题暂时略过,王若愚这时上前问道:“大将军,此战我汉军大捷,平陇苗民石柳邓也遣使请求内附,不知该如何处之”

这话问的很有水平,一口一个平陇苗民,既是尊重对方是苗民,同样也是着重强调对方应该是苗民,而非是所谓的“苗王”。

聂宇都还只是大将军,麾下地盘居然有人称王

哪怕是“苗王”这种具备特殊含义,不属于汉人普适观念的“王”也不行啊!

而且,石柳邓是通过庞文才提出的内附,其本质上与王若愚口中的内附,并不完全算是一回事。

王若愚想要的内附,应该是石柳邓先自去王号,带领苗人成为汉军治下的苗民,如此汉军才能给苗民分田,给他们与汉人同等的待遇。

可石柳邓要的内附不一样,他没有提自去王号的事情,但同样也不是不可以谈。左右一个空头名号,还是他重新占了湘西,打跑了清军后,石乜妹带着苗人重新推他上位,算是认他做了苗寨首领。汉军真要不喜欢,石柳邓当然也不会不识趣,但他也有要求,那就是汉军不能在湘西驻军。

苗人可以容忍汉军派遣流官去湘西治理、分田,但唯独派兵进驻不行,要是汉军执意驻军,那他们就会像赶跑清军一样,也把汉军赶出去。

对此,聂宇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做出决断道:“给石柳邓回信吧!就说本将军很高兴他们苗民的内附,之前答应的事情,都会给他们办成。汉军也不会在湘西搞什么驻军,就连流官也可以用他们苗民自己来当,只要是他们自己选出来,上报给辰州官府,我自会给他们批复。”

王若愚顿时有些吃惊,刚想要劝阻,就听聂宇接着补充道:“不过,湘西的行政班子,得与汉军治下等同,镇长、农工会他们可以自己选,但一定要有。若是存在内定操作,湘西苗民可往辰州告状报案,汉军会为他们做主。”

几句话说下来,王若愚瞬间就懂了。

这是明面上给湘西苗民最大程度的放权,但实际上却是玩的蚕食同化那一套。让湘西形成割据自治,那样肯定不行,不是聂宇信不过苗民。而是就目前这状态,真让石柳邓自治了,用不了一两年,必定变成新的湘西土司。

别怪聂宇玩的脏,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苗民好,让苗民自己选官员,那就不存在语言风俗不通,肯定比汉军要来的事半功倍。

王若愚抚掌赞道:“大将军此策甚妙,不止消弭了湘西苗民抵触,还能以苗官来治理苗民。若苗官干的好,便继续用苗官,干的不好,则全部换成汉官,那纵使苗民也无话可说。而且,就算苗官都能干的好也无妨,我们可以让他们学习汉文汉话,不用强迫去学,只要给他们盖社学教书,但只教汉文汉话,那他们自己便会主动去学。”

好家伙,还是读书人想的细啊!

聂宇只是有了个想法,人家就把想法细节都补齐了,只要再稍作调整,就能直接拿来用了。

刘骏补充道:“这些都是后话,第一件事,应该先让石柳邓自去苗王号,大将军还要修书一封,饶恕其僭称王号之罪!”

说穿了还是礼法正统的问题,虽然对方是苗王,但苗王也是王了,正统上不争一下,那放到跟你干的文武眼里,是不是你压根没有逐鹿的意思

聂宇自然没有反对道理,把事情一并交给了王若愚去处理联络,这才接着问道:“嗯,还有别的要紧事吗有的话,那也一并拿出来议了吧!”

刘骏说道:“大将军,我们的基层官吏有些太多了,民政衙统计了目前治下所有县镇工作报告,发现起码有三分之一的镇长官吏,都无事可做。他们的工作报告,也只有今年的财税报账,还有地方农耕和雨水修渠的进度,这些事情其实都不需要镇长亲自做,甚至都不需要镇长在旁插手。我们的官僚班子已经有些臃肿,包括地方县镇也都显得有些太多了,必须进行裁撤。”

说着,递上一份详细的文书报告。

聂宇翻了几页,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就要说到汉军的地方行政区划了,因为汉军的治下地盘,除了“里长-县令”的二级行政区划外,还多出了居于中间一级的镇长班子。

聂宇的本意是为了加强基层的集权,让皇权不下乡的现象在自己的地盘里根除,同时也能削弱乡绅对地方的影响力。

可想法很好,实际一搞下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初期汉军大搞分田和释奴的时候,所有新增的镇长官吏全都为此忙的脚不沾地,甚至一度出现了基层官吏不够用。

大将军府的官员还为此发愁过,想了一堆招揽人才的办法。

可分田忙归忙,又不是天天都要分,田产总归是有分完的时候。

汉军已经起兵超过一年,最早纳入统治的几个州府,土地早就已经分完,新占的长沙、常德、衡州、桂阳也都分的差不多,只有辰州刚刚拿下,还没开始分田,连基层官吏都还没完全到位。

田分完了,作为增设班子的镇长官,还有许多分田官,瞬间没事可干了。

因为乡村也有村长,还有一应的下级吏员,再加上汉军除了镇长、分田官,还同步搞了乡党农工会。

这都是聂宇参照太平天国,以及某红色政权的农村政策,合并搞出来的一套半行政系统,不需要消耗官府的钱粮。

乡党农工会,本质都是乡民自己选出来,为了解决乡民自己的矛盾纠纷,所以不需要汉军的官府负担财政。

这看着似乎是好事,也确实是好事,还能帮着汉军强化对基层的控制力。

可问题是,他们配合村长,搞定了村子的治理疑难,那上面的镇长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