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霸道总裁胖总

第188章 汉王

第188章 汉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刘骏缓缓说道:“昔年前明太祖正是靠此九字真言,与众多能臣战将的辅佐下,最终推翻元廷,建立了大明,可我们大汉军却不能效仿。”

“原因有三:

第一,元末乱世率先起事者为红巾军,也即小明王。

第二,红巾军势败后,又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这些义军豪雄并起,前明太祖不过其中之。

第三,小明王之后,称王称帝者唯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前明太祖方才落于人后。”

三个原因分析下来,聂宇很快就听明白了。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元末的义军太多了,不说多如牛毛,但光是称王称帝的就能一手抓出一把来。

朱元璋当然可以搞缓称王、广积粮,去猥琐发育,慢慢积蓄力量,因为前面大有义军帮他顶住吸引元军的火力。

可汉军不行,汉军就是乾隆末年第一个发动起事的义军,还是刚好卡在了乾隆六十年这个节骨眼上,等同于明晃晃的伸出巴掌去抽乾隆的老脸,把他老脸打的啪啪响。

乾隆怎么可能轻易就把汉军给忽略掉

至于让其他义军吸引清军的火力

那就更是扯淡了。

杀尽王、桂阳义军、湘西苗部、湘南瑶民,甚至是跟随汉军一同起事的川楚白莲教,现在也都快被算作汉军的部众了。

都到了这个地步,汉军不论称王与否,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低调发育。尤其汉军占据的还是湖广重镇,这里可是被誉为天下粮仓,清廷只要不傻,就不可能坐视汉军在此形成割据。

“大将军,您到底还在等什么呢”刘骏问道。

王若愚跟着说道:“现在称王,进可确立大义名分,号召天下义军豪雄并起举事。退也可安抚百姓,也能绝了那些士绅骑墙念想,让士绅能全心全意支持我汉军。”

顾景说道:“称王以后,我汉军在法理上,便可与伪清平起平坐,甚至能压过一头。如此名正言顺,也能招揽天下贤才能人,投奔我汉军,共襄反清复汉大业。”

“请大将军登基称王!”

众人齐声唱罢,朝着聂宇便伏身跪地,叩首劝进道。

登基当大王这件事,聂宇这个“大王”不着急,底下的文臣武将却是有些急不可耐。

他们跟随汉军起事,基本或多或少都是带有目的性,文臣渴望登阁拜相、留名青史,武将想着立下战功、|升官发财。

这很正常,不给足够的利益好处,谁会冒着脑袋搬家的风险,陪你这个大将军去去反清梭哈

现在聂宇迟迟不愿意称王,也不是完全不愿意,但就是一直不表态。既不呵斥劝进的官员,也不赞赏这些人,就连他们发动手下递上去的劝进文书,也都石沉大海。

实在没有办法,刘骏他们只能是出此下策,召集几个人一道,借着送电报的由头,众人一起联手劝进。

成了,那是大好事!

不成,也能进一步试探大将军的态度。

说真的,他们不希望不成,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纯粹是都已经打到这个地步了,马上湖广都快到手,还不称王那还在等什么

是害怕了还是只想耽于现状,做个土皇帝

聂宇沉吟半晌,忽然笑道:“几位说的没错,是我这边着相了,太过执着于缓称王,却是完全忽略了实际。”

刘骏几人互视一眼,全都松了口气的同时,神色间也是难掩的兴奋激动。

“刘执掌、顾执掌。”

“臣在。”

刘骏、顾景连忙拱手上前。

聂宇做出了决断:“称王一事,便全权交予民政衙、礼学司来负责,其余各司务必要全力配合。”

聂宇也不是什么扭捏婆妈之人,之前不过是着相了,太过执着于前人的经验,有些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他都已经快打下两省了,就算不称王,清军也不会把他忽略掉,反而还可能会让天下人都看轻了汉军,觉得汉军都是胆小怯弱的义军,势力已经这么大了,还不敢跟清廷叫板。

反之,现在称王不但可以名正言顺,还能进一步统合安抚汉军内部浮动的士民人心。

别看汉军现在一路都在赢,地盘越打越大,可在不少士绅读书人眼里,汉军仍旧还是反贼,是在干着杀头的买卖,早晚会被清廷给灭掉。

称了王以后,可能这个想法还是不大会改变,但细节就会变得不样,之前的反贼变成了反王,可能还是会被灭掉,但万一要是成事了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称王不见得能得人心,但会让天下士绅读书人天然有所顾忌敬畏。

汉军的基本盘不在士绅,可不代表士绅的力量就不需要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天以后。

汉军正式在荆州府宣告天下,反清复汉大将军聂宇,准备登基称王了。

王号经过汉军众人的集思广益,最终给出了五个选项,分别为鄂王、楚王、汉王、明王、天王。

鄂王,顾名思义带有很强的地域主义,很明显是部分官员在迎合聂宇的籍贯在荆州,甚至这些官员也有许多都同为荆州籍。

楚王,稍微好些,同样也有很强的地域主义,但好歹王号贵重,可以囊括湖广大地,又是战国传承来的王号,也能镇得住场子。

汉王,迎合汉军的王号,同样也是寓意汉军是在反清复汉,而非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霸业。

明王,纯粹是有官员想要蹭一-波反清复明的大义名分,觉得前明在天下依旧很有政治市场,就连白莲教的教义里也还不忘有大明的旗号。

天王,这个王号听着有些草根,但细细斟酌下来,反而是几个王号里最贵重的。

天王,天子者也。

聂宇仔细看过之后,最终确定了汉王作为王号,应该说这个王号本身也是底下部分官员,得到了他的暗示以后才报上来的王号。

聂宇知道自己现在称王,未来也免不了要当皇帝,但他不想真的只做一个封建皇帝。

四十年后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便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华夏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聂宇不想再造就一个极度强势的皇朝,实际上如果他未来参与到了世界争霸,打下的殖民地越多,那他的皇权就会越强势,这没办法避免,但也总得给后人留点什么东西。

刘骏等众官不晓得聂宇的心思,当下也没有反对,乖乖遵令,将王号正式确定为了汉王。

正好连军队建制都不用怎么改,还能体现汉军是在反清复汉,是为了天下百姓在举事起义。

聂宇的称王没搞什么隆重大典,因为实在财政紧张,度支司拿不出多少钱去大兴土木。

再加上聂宇的强烈要求,只是称王而已,没必要弄得比当皇帝还气派。所以只是简单改了王号,把大将军府略微重修一番,牌匾也换成了全新的汉王府匾。

称王当天。

各司官员前往汉王府朝拜汉王,聂宇也换上了崭新的一套汉王衮服。

“大王千岁!”

众官齐声呼喝朝拜。

聂宇抬手:“众卿免礼!”

“谢大王!”

众官再拜,接着起身。

这朝拜下跪是必要的礼仪,除了这次的朝拜下跪,还有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其余日常只要简单躬身行礼就行,汉军也不兴满清那套动不动就下跪。

称王结束,下一步就是正式建制了。

原来的汉军各司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现在无非就是进一步正规化。

秘书阁没有变化,连名字都没换,依旧还是作为直属汉王的顾问机构,只能针对军政大事建言献策。

吏铨司改组为吏部,吏铨司执掌吕志宏擢升为吏部尚书。

度支司改组为户部,林文昌擢升为户部尚书。

汉军司改组为兵部,王若愚为兵部尚书。

汉军司原下辖陆师府拆分,改组为陆师大都督府,水师府改组为水师大都督府,直属汉王管辖。

工商司改组为工部,姚宏毅为工部尚书。

刑法司改组为刑部,刑法司执掌戴毅为刑部尚书。

礼学司为礼部,顾景为礼部尚书。

邮传司改为邮传部,内也设尚书官一人。

都察司改为都察院,正式确立监察官吏贪赃不法之权。

民政衙改动最大,之前就被私下称为小内阁,现在也正式擢升改组为内阁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