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又投降了
第191章 又投降了
汉军在长阳县受阻,但当阳分路的汉军倒是进展顺利。
白楠这次没有领军,而是调了一个指挥使,领着本部两千人马,带了十门重炮,翻过玉泉山(不是那个玉泉山),往西直取宜昌府城。
“府台大人,府台大人,反贼杀来了!”
“哦,知道了。”
宜昌知府王冶山,正坐在小院里面喝酒,见到来报信的东湖知县董柏瀚,只是微微点头。
董柏瀚有些发懵,只能再重复了一遍:“府台大人,反贼大军兵分二路,目前已经拿下了长阳县。盘踞长阳县的白莲教已经遁逃,东北荆门也来了一支反贼大军,日前已经行至土门垭,还请府台大人尽快拿个主意啊!”
“拿主意,拿什么主意”王冶山举着酒杯反问道。
董柏瀚一愣:“自然是募兵剿贼……”
王冶山摇了摇头,口中含糊不清说道:“宜昌城已经封闭两年多,哪还有银子募兵剿贼找大户们要,他们可能有,但对付白莲教,大户们可能还会愿意,可现在来的是汉军。”
这话说完,给董柏瀚瞬间干沉默了。
因为王冶山说的都是事实,之前宜昌城能扛住白莲教,那是白莲教烧杀抢掠,不分大户小民,所以才能众志成城,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
可是现在呢
两面夹击宜昌城的是汉军,虽然在他们口中也是反贼,可人家不胡乱杀人,只是会分地主的田,不许地主养奴婢,给百姓减税、地主加税而已。
如此种种曾经堪称“恶政”,可放到已经在白莲教围困攻打下,支撑了两年的宜昌城,这是哪里的天兵
凡事就怕对比。
汉军只要他们的地,给了土地就是汉军的顺民,可白莲教却要他们的土地、钱财和全家的性命。
“可府台大人,难道就什么都不做我们可是朝廷命官!”董柏瀚有些着急质问道。
王冶山放下酒杯,倒是无比淡定说道:“所以,待到汉军破城之日,便是本府殉城之时。董知县若是愿意,也可与本府一道殉城,或是现在就收拾收拾,准备好归降汉王吧!呵呵,汉王这汉军也是成了气候了。”
说到最后,王冶山已经完全不管什么忌讳了,反正他也挡不住汉军,投降也不可能投降,那无非就是临了一死报朝廷。
他都帮朝廷守了两年的宜昌城了,宜昌城破已经不怪他了,殉城了朝廷还得给他追封嘉奖,给他儿子再荫个官缺。
王冶山彻底躺平摆烂,准备等着殉城了。
董柏瀚与之话不投机,也看出了这位知府上司心存死志。当下不再废话,扭头就回了衙门,打算召集衙役兵丁准备守城,又去派人游说城中富户,让他们也出钱帮忙。
可惜,曾经不用二话,官府一说就掏钱出人的几家富户,这回鸟都没鸟董柏瀚。
董柏瀚派过去的差役,连大门都进不去,个个都是闭门谢客。
好不容易有一家开门的,却是更离谱,直接给了董柏瀚一百两银子,让董柏瀚跟他们一起献城投降。
董柏瀚拿到银子,没有愤懑,只有无奈,他也不再浪费时间,去号召大户了,直接登上城头察看敌情。
就见城外数千汉军云集,其中起码一半才来又走,当着宜昌城的面坐船沿江往西。
他们是去看看归州情况,要是有白莲教的乱军就清理掉,没有白莲教那就把归州也顺手夺下来,肯定是不能放弃这些沿江的战略要地。
汉军已经不把宜昌城放在眼里,虽然宜昌城在白莲教围攻下坚持了两年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此城已经守不了多久。
“反贼在做什么”
董柏瀚趴在城头上观察,就见到汉军也不知道做了什么,许多城外游散的饥民,都在往汉军那里聚集。
过不多久,董柏瀚明白了,也更沉默了。
他看到汉军居然在给饥民施粥,城外的汉军仿佛赈灾的官兵一样,正在把饥民弄成一组组队列,给他们排队施粥。
身边的心腹文吏说道:“太爷,咱们降了吧!这反贼似乎不像其他反贼那么坏,太爷若是能降了,也不必害怕反贼的清算。”
董柏瀚闻言顿时大怒:“本官怕什么本官一没贪污,二未害民,反贼凭什么清算本官”
这话说完,那心腹文吏也不讲话了。
这位董知县确实是一没贪污,二没害民,但那是因为他是新来的,还是附郭知县,没太多权力去搞这些动静。
再加上白莲教的祸乱,宜昌城都变成了孤城,他忙着鼓舞组织守城都快累得半死,哪还有功夫去盘剥虐害百姓。
正因如此,城里的大户才会想要邀请这位县令,跟他们一起从贼,他的心腹文吏也能大着胆子劝他投降。
好歹也算是半个“好官”了,虽然是形势所迫,但在这大清官场的黑染缸下,难得见到个没那么黑的,已经算是难能可贵。
董柏瀚正要移步去城楼看看,就见到汉军阵地忽然跑来一骑。
那骑兵冲至城下几十步,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逐字逐句喊道:“城上的人都听着,我们是汉王麾下第二师的汉军,此来只为和平拿下宜昌府城。”
“汉王王命诏书在此:
宜昌府城若愿意投降,其中大小官吏、士民百姓皆可既往不咎,予以赦免。尔等已经守城两年多,抵抗白莲教乱军两年,不应该再继续打下去,徒耗人命了。汉军不是白莲教,汉王只为反清复汉,推翻伪清,为天下万民都能谋求一份活路!”
说完,将诏书来回挥舞,大喊着让城头的清兵来取上去看看。
董柏瀚还没下令,还真就有清兵自作主张,放下箩筐把诏书吊了上去。
这些清兵大多来自城中募兵,还有大户们的出人,里面多数不识字,却也有几个识字的,还有几个闻讯赶来的文吏。
接过了诏书,就见里面字体写得十分端正(秘书官代笔草拟),内容跟那骑兵念的差不多,倒是信纸中央有一方红色大印。
上面的字体几个文吏都没怎么认出来,还是董柏瀚过来了,接过诏书扫看两眼,瞬间瞪大了眼睛:“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受什么天还有什么永昌”
“这都没听清,我听清了,好像是什么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啥意思啊”
“等等,这几个字我好像听我大外甥说过,据说好像是给皇上用的。”
“给皇上用的这反贼也能用,不怕遭天谴吗”
“嘿,你没听刚刚周书吏念的吗汉王!那可是王啊!跟皇上也差不了多少了。”
“……”
几个清兵在那里叽叽喳喳,旁若无人的相互讨论,还是周书吏眼看知县老爷的脸色不太对,连忙咳嗽了几声。
“咳咳,都别说了,各自回去站哨去。”
几个清兵一直到回去,都还在小声交谈,而董柏瀚全程没有看他们,只是双眼紧盯着信纸中的那方大印。
“太爷……太爷”
“你们回去吧!”
董柏瀚忽然抬起头来,把信纸送还给了周书吏,而后甩了甩手,失魂落魄的独自一人下了城墙。
周书吏几人面面相觑,看着手上的信纸,上面写的内容明显让他们颇为心动。
现在投降就可以既往不咎,全部都能得到赦免。这条件看着好像什么好处都没给,可已经经历了白莲教的围困,差点死在了宜昌的他们,早就对升官发财没什么欲望了。
能保住性命就已经很好了,就连土地他们都不打算要了,汉军要就给了。
比起这些身家外物,小命才是最重要的。
“这……能信吗”
“不管能不能信,咱们都挡不住城外的汉军。”
“说的对,而且汉军的名声一向很好,如今这还是他们的汉王亲自写的诏书。那些愚民不懂,咱们好歹也是读过几年书的,这已经是王了,可不是一般的反贼了。”
“还有这中间大印,刚刚太爷说的话咱们都听得清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可是皇上才能用的印啊!”
“那……降了”
“降了吧!城外汉军都兵临城下了,知府几位老爷都不在,就咱们的太爷带着咱们上来,咱们还管什么”
当天夜里,宜昌城中突然响起大动静。
几个文吏各自率领几队清兵,领着城中的那些大户家丁,分散前往县衙、府衙等衙署抓人。
宜昌知府王冶山早有准备,听到外头嘈杂,立马掏出了绳子,往房梁上悬挂,而后面北上吊自尽。
翌日清晨。
宜昌府官吏、士绅出城献降。
知府、同知、知县已经全部自杀,通判也在一年前战死,但剩下的县主簿、府学官等众多官吏全都麻溜投降了,就连府城的档案户籍资料都保存的很完好,也没人疯狂下令一把火烧了。
宜昌府城就此兵不血刃被汉军拿下,但府城内外也已是残破不堪,起码需要数年的安抚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