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此刻即便是死,亦可瞑目!

山海关在秦良玉的白杆兵参与作战之后,情况一直非常良好。

皇太极剩余的兵马,本就缺少精锐,建奴本部人马,其实就只有两万人。

剩下的六万,是孙继祖的辽东兵马。

战斗力不算太高,所以山地之王白杆兵参战之后,建奴就被搅的鸡犬不宁。

他们必须随时担心白杆兵会从草丛里跳出来,给他们的腚眼来上一枪。

局势僵持,此刻的皇太极,绝对没有攻破山海关的能力。

真正要担心的,是南边战场,是陛下和叶先生,能否守住北京城。

他们几人推演过,能否派部分兵马支援京师,但三人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不可。

即便挤牙膏似的挤出数千人,也很难有太大的作为,反而会将山海关置于险境。

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注视着京城的一举一动,看着叶先生的操作,能否挽狂澜于既倒。

这其中,以卢象升最为自信,他对叶铭的敬佩,已经是深入骨髓之中。

秦良玉虽然忠于大明,虽然在叶铭的劝说之下,拿出所有的家底,来跟大明一起豪赌,自然是认可叶铭的能力。

但她毕竟没有和叶铭一起并肩作战过,所以并未见识过叶铭那些天马行空却符合战场逻辑的操作。

叶先生让她来山海关,她解决了山海关的危局。

这个时候,她觉得叶先生真的厉害,作战的时候,真的能够运用有限的兵马,并让他们在关键的地方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而越往后,她越佩服这位叶先生。

京城可以准备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叶先生的操作之下,京城变得好像是铜墙铁壁一般!

正常人,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坚持一个月的时间?

绝不可能!

敌人一旦围城,就极其考验统帅,不止是指挥防守的能力,还有如何压制人心、如何统筹调度、如何平衡各方等等。

但显然,叶先生做的很好。

这个时候,秦良玉已经对叶先生极为佩服,但很快,她就发现,叶先生的能力,还远远不止如此。

因为在一个多月之后,一支兵马从南边来,进驻遵化城,听说是山东的颜继祖,一路向北,收拢了七万兵马。

原本颜继祖正在靠近山东的地方,和代善遥相对峙,可在半月之前,叶先生传来了一封书信。

很厚的一封书信,叶先生要他一路向北,进驻遵化,一路上要如何行军,行军路线如何,到了遵化之后,要如何恢复城防等等。

细致入微,毫厘必究。

颜继祖进驻遵化城之后,和山海关多有交流,那时候秦良玉才知道这些。

山海关沉闷的气息,顿时缓解了不少,那一直以来对叶先生都极为崇敬的卢象升,原本也是有些闷闷不乐,谁都明白他对叶先生充满了信心,但同样担心叶先生出现意外。

秦良玉当然知道为什么,因为叶先生如此布局,说明在叶先生的计划之中,建奴必定会败退,会退到遵化。

虽然同样不理解叶先生为什么有这种自信,但秦良玉一样期待。

至于为什么颜继祖不直接进驻山海关?理由也很简单。

不是将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固若金汤的,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不直接将所有兵马放在最北边的锦州?

互成犄角,才是最好的防守状态。

就像当初的关宁锦防线,不就是山海关、宁远、锦州互成犄角,相互支援,交织成网?

更何况,颜继祖带着七万兵马,进驻山海关,谁为主?谁为从?

又过了约莫数日,毛文龙带着一船船的士卒,也进驻到遵化城!

再过两日,秦良玉对那位传说中的叶先生,佩服之情,已经难以言表!

因为建奴真的退了!遵化传来战报,代善带兵退至遵化城外,试图进攻遵化,与皇太极一同内外夹击山海关。

但发现遵化城防严密,几乎密不透风,代善知晓事情不可为,引兵向北而去!

秦良玉惊呆了,竟然能让建奴放弃围城?这位叶先生,到底有多能打!?

代善离去不久,皇太极发起一波猛烈冲击之后,旋即北撤,不出意外,应该在宁远驻足。

这场仗,好像真的打赢了。

秦良玉有些神情恍惚。

但其实更恍惚的,是卢象升和王在晋。

与秦良玉的中途加入不同,他们经历了从叶铭北征,再到放弃辽东,放弃辽东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再到建奴伺机南下,他们都完整的经历过。

他们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哪怕历史将他们写的猪狗不如,但只要他们自己明白,他们跟随叶铭做过救国的尝试即可。

很难想到会赢,但此刻,好像真的赢了?

王在晋看着离去的建奴,他长期和建奴打交道,当然能看出建奴是真心撤退,还是佯装撤退。

他盯着离去的建奴,久久不能回神。

一旁的卢象升不停的揉眼睛,说是风沙太大,迷了眼睛。

王在晋看了看不远处一动不动的大旗,知道卢象升是心在动,而不是风在动。

但他的心,又能静吗?

王在晋已经是老泪纵横,这位半生都在辽东,即便不在辽东,也是深居简出,思索救国之策。

家中藏书,多为北地图志,九边图考,兵制之类。

这位呕心沥血的从前辽东经略,如今蓟辽督师,从未像此刻这般情绪激动。

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等来这样的胜利。

他主张修重关,饱受攻讦,说他消极防御,目光短浅,致使大明失去辽东。

他竟成了致使大明失去辽东的千古罪人?

可他们哪里知晓,大明如瘦马,哪有力气固守关外那如同飞地一般的辽左?

若能早早依他之言,放弃关外,为何不能争取到时间,重整兵力?迟缓建奴?

后来遇到了叶先生,只有叶先生告诉他,王在晋没有错,错的,是大明财政崩溃,边防瓦解!

更错的是朝中有些大臣,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行为之。

此战之后,天下人即可知晓!我王在晋到底是错是对!

此刻即便是死,亦可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