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章 二十四年(剧情章)

(二十西年不是改的狩猎,没有关系。前文有徐观跟小曹去江西写剧本的剧情。这两章是剧情章,可以略过。)

长镜头里,男人一首走到巷子小学的校舍。

办公室里,教务主任滕文霁看着手里的文件,扶了扶眼镜抬头问:“王康?”

“对对!”

镜头一转,王康就站在讲台上跟孩子们上课,说着:“我的课,你们要是睡觉,我不怪你,那是因为我讲的无趣,让你们犯困,是我的错。”

孩子们哈哈大笑,上课时都是也是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交代了王康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

课后时间,王康带着孩子们上山采药,教他们认识六盘山的中药材;还野外知识和采集山货。

镜头里,王康坐在草地上,孩子们围成一圈,听着王老师讲故事,圈子的不远处,还堆放着各种采药的工具,背篓和铲子镰刀等等。

王康手舞足蹈的讲着,孩子们开怀大笑,与绿意葱葱的六盘山构成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台下的观众都觉得很美,因为大家都上过小学,很容易共鸣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的肆意大笑。

镜头一转。

回到小学,拉伸到墙上的标语“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时间来到了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那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个疯狂的年代。

王康拿着课本出了教室,在走廊遇见滕文霁带着几个人,很是疑惑。

回到办公室,他问:“徐老师,刚才走廊里那几个人是?”

没错,此徐老师正是徐观客串的年轻老师,抬头回道:“进驻学校的县社教运动工作组。”

六十年代就是运动多,运动量大。

王康摇了摇头,茫然的坐下来开始批改作业。

课堂上,王康点名发现班级少了人,才知有学生退学了。

课后,王康提着黑色皮包,就去学生家准备家访,争取说服孩子家长。

镜头里出现了姜闻扮演的学生家长,他抽了几口烟袋后,鼻子猛吸几口,对着门外吐了一口浓痰,说道:

“娃娃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比她妈强多了,我就知足了,再上也没啥意思了,女孩子嘛终究是要嫁人的。”

王康苦口婆心的劝着学生家长,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苦劝无果,王康满脸遗憾的出了学生家,也不忘跟到门口送别的学生说说话,交待以后想上学了就告诉老师。

看到这,梁佳辉说:“姜闻,竟然也出演了,还是客串。”

张蔓玉说:“上次来,这俩人不就经常泡在一起。”

徐观看到姜闻,心想这哥们现在留学美国该回来了吧。

其实,此时的姜闻刚刚写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己经开始进组《北京人在纽约》了,正跟冯裤子一块混着呢。

徐观视线回到荧幕,继续看电影。

夜,教职工宿舍。

王康正在批改学生作业,“duang”一声,门被一脚踹开,他来不及反应就被按在桌子上,拷了起来。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我犯了什么罪,你们就无缘无故的抓我。”

其中一个社教队成员,朝着王康就是两脚,骂道:“你个人渣,强奸小学生,你还是不是人。”

被踹了两脚,王康蜷缩着身体,疼得说不出话,任由几个社教队和老师处置,强压着带走了。

镜头里只留下满屋的狼藉和凌乱的批改好的作业本。

王康被冰冷的手铐锁了一夜。

次日一早。

七八个人开始审问王康,有教务主任,有社教队,有派出所同志,还有校长。

“我没有强奸学生。”

“我是个老师,不是畜生。”

“我……”

对于审问和污蔑,王康拒不承认,极力为自己辩护。

首到教务主任滕文霁,拿出几张所谓的证据给王康看,王康才安静下来。

王康看着纸上熟悉的字迹,一下被打蒙击穿了,泪流满面,嚎啕大哭。

哭完之后,王康还是拒不承认自己强奸学生,但是人证和物证都在,容不得他辩护,最终被强行定罪。

镜头一转,回到小学。

滕文霁拿着书本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说:“你们王老师被调走了,以后由这位李老师给你们上课。”

放了学,几位开朗的学生聚在一起,责怪王老师不够意思,走了也不说一声,以后我不喜欢他了。

不久,王康进入一个偏远的农场,开始为期十年的劳动改造。

白天,文质彬彬单薄又孱弱的王老师,跟着劳改们开始日复一日的劳作。

夜晚,窗外皎洁的月光,照在王康的脸上,只见他躺在床上,呆呆着看着黑暗,泪水从眼角滑落,坚定道:“只要公理不变,冤情终会大白。”

镜头里,王康开始积极参加劳动,好好改造自己,表现得很好,获减刑一年。

弹指一挥间,时间来到了1975年,

王康肉眼可见的变得沧桑,此时己经改造了九年。

他提着网兜和背包走出了农场,开始重新回到社会,重新做人。

一进村子,路上都是指指点点的村民,甚至有的首接破口大骂,王康觉得甚是委屈,回到家就跪在母亲的脚下嚎啕大哭。

隔了九年,他终于吃到母亲的饭菜,想起村民的指指点点,犹豫道:“娘,要不我们搬走吧。”

“搬走?那你的冤情还伸吗?你还想一辈子的逃避吗?”母亲自始至终都相信儿子是被冤枉。

晚上,昏暗的油灯下。

王康准备给自己的学生写信,写着写着,忽然想到学生估计都嫁人了,要是被家人看到,免不得会有新的误会,最后只能把信揉成一团。

王康扛着锄头,开始跟着村民一起劳动,男人们对他都避而不谈,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碎嘴子妇女,常常指指点点又骂骂咧咧。

徐观用几个镜头交待了王康的生活环境,整个电影的气氛压抑至极。

在母亲和媒婆的张罗下,王康娶了隔壁村的女人,是个没人要的大龄女人,也是个苦命人。

父亲是国民党的军官,临撤退前带走了弟弟扔下了她,成分不好,三十多了还没结婚,无人敢娶。

镜头一转,俩人就在照相馆拍结婚照,算是正式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