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太子,去世

任以虚首先开口问道:“朱老大在发病之前有什么征兆”

朱元璋眼睛一斜,一旁的东宫大太监会意,便接过话说道:“朱老大之前只是咳嗽,虽然喝了任先生开的药,身体确实好上了一段时间,并且这段时间没有什么异常,只是近日却又开始咳嗽,而且越来越剧烈!”

“朱老大这几日整夜都没有睡好觉,还得经常处理政务,小的看了心里都不好过,但是朱老大说这都是他应该做的,应该为父亲,为天下黎明百姓分忧!”

“随后便是今日在祭祀大典上,或许是风大了,朱老大的身体愈发抱恙,开始出现咳嗽,随后咳嗽越来越厉害,直到后面甚至开始咳血!”

再后面的事情朱元璋便也差不多知道了,于是说道:“任先生,李医生说朱老大这是忧劳成疾,本来的百日咳还未完全好,却是又因为思虑过度,引发了身体诸多羸疾!”

任以虚听完,皱着眉,说道,“你们先出去,病人需要安静休养,我来想想办法!”

就在众人出去之后,太子居然睁开了眼睛,或许是回光返照,只见他看向任以虚,语气却异常平静,说道:“先生,我是不是已经活不了了”

“唉,也罢,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又或者轻于鸿毛,我,我朱老大一生,为了村子做了不少事情,我这位村长的儿子,自认为问心无愧,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村民!”

“我只是有些可怜,上天终究不愿意让我多活几日,我也就认命了,还望先生告知我爹他们,不必再为我伤心!”

说完这近乎遗言的话之后,朱标的脸上愈发苦涩,遇到真正的生死之时,没有人可以完全豁达,特别是朱标这种正值壮年的时候。

房间外,朱标的这番话不少人都听见了,但是碍于任先生的面子,不少人只是轻轻的抽泣呜咽着,没有进来。

任以虚的耳朵极其灵敏,哪怕一丁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朵,只见他略微沉吟一下,随后开口道:“房间外的人,都退后十步开外!”

见脚步声渐行渐远,随后任以虚才扭头开口道:“我这有一法子,可以让你活下来,但你愿不愿意这么做”

朱标的眼睛顿时放光,呼吸都急促起来,但又强烈咳嗽了几下,血液流淌到衣襟上他也没有在意,问道:“先生这里有什么办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

任以虚缓缓开口道:“但是这段时间你不可见到任何人,对外直接宣称自己离世,因为你这病在李医生的判断下并没有错,除了心肺上的问题之外,便是情绪和劳心而形成的。”

“需要极大的静养,不能够接触外人!不能产生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

“你愿不愿意”

朱标并没有说愿不愿意,而是说了一句:“我相信先生!”

“好!”

任以虚点点头,立刻吩咐手下书童去办,而且要隐秘。

两位书童按照任先生所说,下山采买材料等等,并且他们是走的书院后面的小路。

因为任先生十分严厉的叮嘱他们,千万不能泄露出去一丝一毫的消息,尤其是对老爷子他们。

两位书童心底胆颤,但还是按照任以虚所说的去办了,却没想到等他们将各种药材还有物品,秘密采买回来之后,发现一个无比震惊的消息!

太子,去世了!

也正是因为这则消息太过于惊人,加上他们身份特殊,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去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两位书童都愣住了,难道任先生出手,都没有办法将太子殿下救回来吗

书院里布满了哭声,朱元璋更是老泪纵横,但是却无可奈何,纵然他贵为天子,还是无力回天!

任以虚说了几句劝勉的话之后,提出:“朱老大暂时先不要下葬,老爷子,他的一些事宜,尽皆交给我来处理!”

朱元璋伤心过度,此刻任以虚提出这个要求虽然有些无礼,但是出于对任以虚的信任,便开口道:“任先生这是要做什么”

“过一段时日我再向老爷子解释吧,只是朱老大如今确-实不适合下葬!”

任以虚也不知道怎么去解释,朱老大的这个病其实在历史上就出现过很多次,像是周瑜等等谋士高人身上尤其多发!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情绪,忧劳成疾不是假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各种激素的分泌,与免疫力等等身体功能息息相关,本来朱标的身体就不好,还患上了百日咳。

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劳心劳力,积劳成疾之下,便如同洪水爆发,差一点小命就没了!

任以虚也是为了他好,使用假死之法,令他消失在众人眼前一段时间,好好休息静养,但是在这之前,朱标不能见到任何人,因为任何与他相关的人,都有可能使他产生多余的情绪和思虑。

“好!”

悲伤过度的朱元璋也不想多去讨论这一点,他与朱标一样,同样十分相信任以虚。

只是回了皇宫之后,朱元璋下令,命礼部勘探好朱标的陵墓,加紧力度,开始完工,只待任以虚这边一有消息,便将朱标的遗体送入皇陵。

大明的皇帝和太子的陵墓,是从决定他们的身份开始,便已经着手修建的,所以也不用再去勘探风水。

太子去世这一则消息,令大明上下震惊,朱标这个太子,在天下人的眼中,那是温良恭俭让的代表,怎么就突然因病去世了呢

而且天下的百姓,更是听说太子是因为忧虑天下百姓生活,日日忧劳,操劳过度,而导致的积劳成疾,才因此因病去世,原本没什么感觉的百姓,自发的为太子殿下祈福!

一夜之间,京城尽皆白绫,天下缟素,犹如大雪压城!

哪怕寻常百姓家都在门口挂上一口白麻布,以示对太子的哀悼。

朝野上下,皆是震动,百姓的这种自发性的举动,不就正好侧面证明了他们的太子殿下,是一位仁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