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夏长海:我有个要花点钱的计划
听到夏长海的话,李晓娟放下筷子,一脸疑惑:“你要钱干什么?”
夏建国也好奇地看了过来。
从小到大,夏长海几乎没跟家里要过钱。
就算父母想多给点,夏长海也经常拒绝。
这孩子从小就独立。
而且,三百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那可是机械厂好几个月的工资呢!
突然要这么多钱,到底要做什么?
夏长海就着咸汤,咽下嘴里的馒头,放下筷子,抬起头说:“我有个赚钱的计划,感觉能赚不少钱。”
“可现在手头缺钱。”
之前夏长海买了很多东西:二手对讲机、56式半自动步枪、雷管、炸药,还有家里的生活用品等等……
这段时间花的钱,抵得上普通家庭过去十年的开销!
现在夏长海手里只剩下三五百块。
其中一百块还是上次林场发的奖金。
要是平时,他随便去山里转一圈,花点时间布置陷阱,总能打到一些野味。
有了野味,钱也就有了。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
不是他等不及,而是那群野猪等不起。
谁知道这些野猪过几天会跑到哪儿去?
就像炒股票一样,错过了这波机会,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听了这话,夏建国和李晓娟对视了一眼。
他们结婚这么多年,这次遇到的事,实实在在涉及到了经济问题。
直接拒绝肯定不行。
夏长海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挑不出一点毛病。
不管是从感情还是道理上来说,大家都应该全力支持他。
可是啊!
毕竟这事儿牵扯到一大笔钱,换做是谁,都会为自家孩子操心。
在这种情形下,李晓娟出面参与这件事就不太合适了。
她的见识还不够,没办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来,跟我讲讲。”夏建国抓了一把花生米,放在夏长海面前,自己也拿起几颗,放进嘴里嚼了起来。
“你到底在盘算什么赚钱计划?”
夏长海不再隐瞒了,他觉得也没什么可瞒着的。
夏长海心里明白,如果不把事情解释清楚,就算父母把钱给了他,也会整天提心吊胆的。
他不想让父母为这种事操心劳累。
而且,后续说不定还得靠父亲的人脉关系帮忙。
不管什么时候说,这事儿总是要说的。
还不如现在就坦诚地说出来。
夏长海并不担心父母会拒绝,因为这次的计划,比上次在林场的谋划可要稳当多了!
果然,夏长海把计划详细地说了出来之后。
夏建国用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眼神看着夏长海。
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冒出一句:“我挺好奇,你对这事儿有多大把握?”
夏长海还没来得及回答。
李晓娟就生气地大声说道。
“夏建国,你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没把握?你竟然怀疑我儿子……”
看着父亲不停地为自己说话,夏长海心里满是愧疚。
他知道,这下麻烦了!
同样的场景,也在隔壁老王家发生了。
王喜栋左手拿着个大馒头,右手夹着肉,蘸着辣椒吃得满头大汗。
“妈,赶紧给我600块钱。”
“你要钱干什么呀?”
“我打算做点生意,年前就开始计划了!”
“真能赚钱吗?行,等你吃完,我回屋里给你拿。”
夏长海提出一个建议后,周秀琴想都没想,立刻就答应了。
这让王如海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妈,也给我拿600……不对,60块。”
“这也是夏大哥让我拿的。”
周秀琴听了,眉毛往上一挑,给王和平使了个眼色。
王和平马上明白了她的意思,悄悄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往王如海那边靠了靠。
王如海完全没察觉到这些。
他早就沉浸在拿到钱后要买各种好吃的幻想当中了。
“那他有没有说为什么要你拿钱?”
“呃……您别管了,反正就是夏长海大哥要我拿的。”
“你确定吗?”
周秀琴的语气变得更加让人琢磨不透了。
直到这时,王如海才隐隐感觉有点不对劲。
沉默了两秒,他把筷子一扔,转身就跑。
可惜,他怎么可能逃得过早有准备的王和平的手。
“你这个臭小子,现在居然敢骗家里的钱了?!”
“看我今天不好好收拾你!!”
“哥,救我!!”
王喜栋早就躲到一边去了,看着弟弟哭得凄惨的样子,笑得嘴巴都咧到耳根了。
这小子刚才才给了我5块钱封口费,还指望我救他?!
想得美!!
第二天,宁夏村的村口。
一群人围在一块小黑板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这到底是在弄啥呀?”
“收山货竟然给2毛一斤?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啊,这价格比公家收购的高出一倍呢!”
“谁说不是呢,看着就不太靠谱。”
“怎么会是假的,赵二溜不是都说了嘛,稳赚不赔!”
“你们看那边的秤,当场称重,当场就给钱。”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能有假?”
“他要是不给钱,咱就不给他货!”
“就是,他还敢硬抢不成?”
“赵二溜哪来这么多钱啊?”
“这你就不懂了,真正掏钱的是夏家和王家那两个年轻人!”
“你是说……夏老炮?”
“老夏家就他能顶事儿,不是他还能是谁?”
赵二溜被乡亲们围在中间,偷偷吐了口唾沫。
平常他做事就不太让人放心。
可这种收山货的事,还真是头一回干。
这会儿,他心里直发慌。
他胳膊轻轻碰了碰正在闭目养神的夏长海,小声说道:“老弟,这事儿能成不?我咋感觉他们光在这儿看,不想给咱供货呢?你瞧,都没人行动。要不咱再想想其他办法?”
夏长海微微睁开眼睛,看了赵二溜一眼,语气平淡地说:“急什么,这才刚开始呢。”
他心里明白,赵二溜就是太紧张了。
头一次摆摊做买卖的人,大多都这样。
总是担心自己哪里没弄好,做得不对,心里一直给自己增加压力。
实际上,哪有人真的那么在意呢?
人们通常只关心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
他给出的收购价是国营商店的两倍,而且乡亲们不用专门跑去县城,能省下路费,还不用在路上耗费时间和精力。
只要村里的人不傻,就没理由不把山货卖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