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戏志才的妙计(上)

董卓看了吕布一眼,并没有马上答应董顺的要求。

虽然张辽只是一个校尉,但你们俩都把他当宝贝,我正好拿他当筹码。

“你且让献计之人过来。”董卓道。

吕布心中稍安,他隐约猜到董卓的意思,如果董顺的部下献计好使,张辽就归董顺,反之则不行。

现在局面恶劣到这个地步,岂是什么计策能扭转的?

没过多久,戏志才一路小跑过来,一边哈着热气搓手。

董卓眉头微皱,这厮看上去弱不禁风,挨一拳就会被打死。

说夸张点,董卓真担心这虎牢关上的北风把这厮给吹下去了。

董顺猜出董卓心中所想,笑道:“父亲是希望我的谋士和华雄一样强壮吗?”

董卓道:“李儒也是个谋士,但比他强健多了。”

董顺道:“但李儒的脑子不如他好使。”

别看董卓平时各种训斥李儒,其实在他心目中,李儒是一个忠诚而聪明的人,董顺如此厚此薄彼,反而引起董卓的抵触。

戏志才上前鞠躬道:“草民戏忠,见过相国。”

董卓却不扶戏志才,道:“我刚才已经答应了顺儿,降职为太师,你不必叫我相国。”

戏志才道:“相国降职,乃是国之大事,需得朝廷上公议了才算数,在此之前,相国依然是相国。”

董卓脸色稍缓:“顺儿说你有破敌之策?”

戏志才道:“是有一些计策。”

说这句话时,戏志才既不骄傲,也不惶恐,而是神色自然而然。

戏志才环顾左右,道:“君侯十分推崇贾文和,相国为何不让贾文和献策呢?”

董顺竖起大拇指,不愧是我的部下,哪壶不开提哪壶!

董卓面露尴尬,干咳一声道:“自然是择优而从之,你且说说你的计策。”

戏志才对吕布道:“需借都亭侯舆图一用。”

众人回到屋中,吕布铺开地图,董卓和戏志才站于图前。

戏志才指着图上的河内郡道:“关键在于此处。”

董卓觉得莫名其妙:王匡在河内反董,这固然是件头疼的事情,但我让你施计解虎牢关之围,你说河内郡做什么?

戏志才道:“有些破解之法,在棋盘之外。”

董卓挠了挠头:“我确实没往河内想,你且说说河内郡如何行事?”

戏志才道:“请相国速速以朝廷的名义下令,让执金吾胡母班去找河内太守王匡,行劝解之事,越快越好。”

董卓大失所望:“这就是你的计策吗?王匡又不是个三岁小孩,怎么可能因为三言两语就反水?”

董顺却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就连吕布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董卓慌了,什么情况,一屋人就我是傻子?

他硬着头皮道:“怎么?难道我说得不对吗?胡母班去劝和,不可能成功的!”

戏志才道:“相国明鉴,确实不可能成功,而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成功!”

董卓一头雾水,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我们需要不成功?

胡母班,复姓胡母,名班字季皮,和反董联军中的张邈都属于“八厨”之一(不是厨子,而是轻财赴义者,就是像宋江那样仗义疏财),王匡是他的大舅哥。

董顺向董卓解释道:“胡母班这一去,王匡虽然不会答应劝和,却一定会招待胡母班,因为他们毕竟是亲戚。那外宽内忌的袁绍会怎么想呢?”

戏志才道:“袁绍刚刚输了一场,君侯又散布了关东军诸侯里有内奸的谣言,为了稳定人心,袁绍一定会逼迫王匡杀了胡母班,等于是纳个投名状。”

董卓终于听明白了:“一旦王匡拒绝杀胡母班,袁绍不会再相信他,那么王匡就退出盟军了。”

“正是如此。”

董卓又道:“万一王匡迫于压力,真把胡母班给杀了呢?”

戏志才笑道:“那岂不是正好?胡母班名气很大,有很多拥戴者,我们可以鼓动胡母班的亲人和朋友为胡母班报仇,让他们刺杀王匡!事后相国还可以宣传他们为胡母班报仇的义举,王匡罪有应得!”

戏志才又补充道:“或者我们可以放出谣言,说王匡并没有杀胡母班,死掉的那个胡母班是假的!袁绍一定会派自己人去查明真相,甚至杀死王匡来吞并其势力。”

董卓恍然大悟:“确实是妙计!无论王匡怎么选择,他都死定了!”

董顺知道这个计策一定会成功,因为历史上就是这么发展的,袁绍先逼王匡杀自己的大舅哥胡母班,再逼曹操杀自己的好友王匡。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利益。利益之中,又参杂了服从性测试。

都是狠人啊!包括袁绍在内。

董卓顿时刮目相看:“戏忠是吧?之前小瞧你了。”

戏志才道:“不敢,这个计策的前提是君侯在虎牢关前小胜了一场,又在他们之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若是提前半个月行使此计,断然不会成功的。”

董卓点头,计策的制定,必然是基于现实形势的。

吕布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姓戏的有点东西!

董卓追问道:“河内的麻烦解了,那虎牢关呢?”

戏志才道:“先用王匡和袁绍制造一种诸侯互相攻伐的氛围,接下来第二步才是重中之重。”

他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另一个方向道:“突破口在于冀州牧韩馥!”

见戏志才语气中充满了自信,董卓隐隐有些激动:“愿闻其详。”

戏志才道:“写两封信,一封伪作袁绍写给辽东公孙瓒,约定双方内外夹攻,图谋冀州,此信故意被韩馥拿到。”

“另一封伪作韩馥写给冀州别驾闵纯,说盟军出了内奸,虎牢关战况不利,想要撤军回防,要求闵纯接应,这封信故意被袁绍拿到。”

董顺连声称妙,第二计妙就妙在它是真的。

袁绍真的有图谋冀州之心,也真的跟公孙瓒约定好平分冀州,戏志才不过是用伪信的手段,把这些真实的心思推到台面上。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利刃。

此计一出,无论袁绍信不信,都会落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就算袁绍知道信是假的,那韩馥呢?

袁绍和公孙瓒约定瓜分冀州,身为冀州牧的他真的一无所知吗?

他敢不敢当作没看到,敢不敢赌袁绍是道德君子,敢不敢什么都不做?

只要韩馥一动,袁绍不可能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联盟就有破裂的危险,这就是以小搏大!

就在董卓叹为观止的时候,戏志才道:“还有第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