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元丹大战,儒道至圣!
第224章元丹大战,儒道至圣!
这封密报,乃是自家老丈人蔡抗令人传来的。
算上路上的时间,此事应该已经发生了一个多月了。
此事的真实性,存疑。
毕竟当日七尊元丹围攻永昌皇帝。
永昌皇帝虽然执掌天下权柄,但毕竟也仅仅只是元丹,而且当日也是有元丹陨落之异象,不也是佐证,永昌皇帝的陨落?
这件事,可以说是蔡抗亲眼所见,断然做不了假。
既然如此,这胶东郡登陆的永昌皇帝是个什么情况,他又哪儿来的三万水兵?
郑均不由得感到有些棘手。
这永昌皇帝若是没死,而且还如同闪电般归来,对于郑均本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大麻烦。
毕竟郑均拥立的景隆皇帝的法理就来自于这位已经驾崩了的永昌皇帝,郑均甚至还给了这永昌皇帝上了谥号、庙号为大周烈宗昭皇帝。
他怎么就活过来了呢?
蔡抗的信上还言之凿凿的表示,这永昌皇帝的身份有些真,因为岳国公舒卫渊已经派人打探过了,确实是永昌皇帝无疑。
而齐王、魏王、韩王以及背刺了永昌皇帝的越王,如今也开始感到有些愕然,已经在临淄会盟,决定组成‘四王联军’,征讨胶东郡了。
不过……
郑均感觉,其中必有问题。
永昌皇帝就算是没死,他怎么会从东海登陆,打败了胶东郡割据的秦存海呢?
他难道不应该来投奔那些‘忠臣良将’们吗?
此事,必有蹊跷!
郑均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这其中定是有人冒名顶替,于慎,你且回去之后,以我……以景隆皇帝的口吻,发诏驳斥!”
景隆皇帝,前景王李钺,乃是永昌皇帝的幼子。
让儿子来否认父亲,表示胶东郡那个是假的,应该也能从大义名分上站住脚。
就算站不住脚……
也无所谓。
大不了反了,直接称帝自立呗。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引得周围这些诸侯王的围攻罢了,那又如何?
此方天下,也不是没有异姓之人自立为帝,那南梁的萧銮皇帝、东吴的陆孟皇帝,不都是异姓人自立为帝吗?
他这个并没有汉中的汉王自立为帝,成为大汉皇帝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诺。”
于慎闻言,当即拱手称是。
而郑均则是呼出一口气来,望着周围的数千骑,深吸一口气后,张口道:“全军提速,明日此时,寡人要到陇州金城郡歇息设伏!”
“是!”
伴随着郑均的军令下达,一瞬间,成千上万的骑兵奔袭而去,大地颤动,宛如地龙翻身。
齐刷刷的奔往陇州金城郡而去。
而与此同时,郑均的三路大军已经开始出征。
尤其是以徐世茂为主的一路大军,已经出塞。
对于徐世茂来说,他倒是有些惶恐。
原因无他,只因郑均对他的信任有些过于信任了,信任的让徐世茂都有些不知所措了起来。
他还从未在历史书见过,似他这等半路来的将领在投奔之初便受重用的。
丞相难道就不怕他带着这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投降敌军吗?
徐世茂想不明白,但他也不想多想什么。
他在翟谦手下时,平平无奇。
若是投奔李氏诸侯王,不过是帐内一偏将。
去了南方投奔萧銮、陆孟,人家南方的世家大族林立,国中怎么可能有自己的位置?
纵观天下群雄,只有在丞相这里,才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也是他带着单雄义来投奔郑均的主要原因。
但如今,他真的受到重用了,却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征北都督,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丞相将讨伐关中的重任都交给了他,虽然他本部只统帅十五万兵马,但他也可以向其余两路兵马发号施令,毕竟他才是这次战役的总指挥。
这样的重担,可以说是位于丞相麾下诸将之冠了!
如此,确实让徐世茂有些感动,端是有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心思了。
而对于徐世茂的想法,郑均倒也是无奈之举。
自己麾下能人不多。
独孤愿、于慎懂兵法,但年纪不大,有些太过于稚嫩;许厚懂兵法,但只是寻常大将水平,并不是当世名将。
硬是要说当世名将,也就只有方才投奔了自己的‘徐世茂’。
郑均研究过徐世茂在青州的战绩,虽然被齐王麾下的窦怀充击败过,但水平也是很强,而那窦怀充也是因为大环境的问题才击败了徐世茂。
所以,郑均给予徐世茂足够多的信任。
相信徐世茂!
至于他本人,则是要搜山检海灭晋王!
……
金城郡,晋王部。
三万镇西军精锐正在急速东进。
大军整体的行进速度有些慢,但这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事情。
这十万驻守在杞州的镇西军将士,并无骑兵,皆为步兵。
毕竟杞州之地,多是荒漠,气候炎热,也没有什么适合牧马之地,倒是有不少本地的骆驼骑兵,不过那些骆驼骑兵不属于镇西军的编制之中,因此这十万大军里,也没什么骑兵。
此番急行的先锋三万,已经是镇西军里修为高深的那一批精锐了,除此之外,甚至大批的辎重都是由后方的七万兵马携带,这才让他们能够如此迅速的从杞州行进至陇州一带。
三万镇西军将士踏着陇西的黄土,步伐整齐地朝着关中方向行进。
秋日的阳光洒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映出一片坚毅之色,这些从西域归来的老兵们,经历了荒漠的风沙与边关的苦寒,如今重返故土,神情中既有疲惫,又带着几分轻松与期待。
“听说关中现在乱得很,秦王那厮被一个叫郑均的给宰了?”一名满脸络腮胡的老卒扛着长矛,边走边与身旁的同袍闲聊。
“可不是嘛,据说那郑均乃是县吏出身,破岚州、灭秦王,是个响当当的英雄豪杰!如今占了神京,还拥立了个什么景隆皇帝。”
另一人嗤笑一声,张口笑道:“关中那些豪族老爷们怕是急得跳脚,这才急着迎咱们王爷回去镇场子。”
一个看起来岁数不大,似乎刚刚被充入镇西军的年轻士卒低声道:“也沾了这郑均的光,否则咱们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从杞州回来……”
士卒闲聊,神色轻松,而在这镇西军队伍的中央,一杆绣着‘晋’字的大纛迎风招展。
大纛之下,晋王李伸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龙驹,身披锦袍,腰间悬着一柄古朴长剑。
其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几分儒雅之气,与传闻中那个与妃嫔私通、荒淫无度的形象截然不同。
李伸的目光远眺东方,眼眸深处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轻轻摩挲着剑柄,低声自语:“关中……本王终于回来了。”
自从他被父皇发配杞州之后,他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回到过中土,回到过这个他的故乡了。
他犯了错,父皇不仅将他发配到了那边陲之地,还将晋王府的三卫削减,全部发配到了灵州,作征南军去厮杀。
李伸身边并没有什么王府卫兵,只有这镇西军可以依仗。
陇州严格来讲,也算是中土的一部分。
但在晋王李伸的心中,只有踏上关中的土地,他才算是真正的回到了家。
“呼~”
李伸呼出一口气来,张口道:“还有多久?”
若非是周遭有三万镇西军士卒,李伸甚至都想施展元丹武圣的神威,自己孤身一人,回到镐都去了。
而听到了李伸的询问,副将策马上前,恭敬道:“王爷,再有两日便能抵达金城郡。不过我们派出去的探马沿白玉河一带行进,却始终没有什么消息传回来,恐遭遇不测。”
白玉河,乃贯穿陇州与关中的一条大河。
中途的渡口,名为寒鸦渡。
也是此行李伸的目的地。
听到了副将的回话,李伸嘴角微微上扬:“怕不是遭了郑均麾下骑兵的毒手,他听说本王归来,定是会有些动作,此刻估计正在攻打关中,此人倒是有些胆识,不过……”
说到此处,李伸的话音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本王倒要看看,他这个‘汉王’能翻出什么浪来。”
周围的亲兵们听到王爷的话,纷纷露出崇敬之色。
在他们心中,晋王殿下不仅是镇守西域的雄主,更是深藏不露的元丹武圣。
有晋王殿下在,区区郑均何足挂齿?
对此,晋王李伸丝毫不在意。
他这次回来,就是要和郑均争霸天下的。
若是连狠话都不敢说一句,那岂不是太过于孱弱了?
“殿下。”
一旁的副将倒是颇为谨慎,对着晋王说道:“探马失联,此乃大事……末将来时,曾寻凉州牧咨询过郑均的战术方略,私以为,此贼酷爱奇险之策,多行突袭之术。”
“所以……此番军归中土,末将认为我军还需小心为妙。”
见副将如此谨慎,晋王李伸笑道:“郭将军还是太过于谨慎了,县城小吏,懂什么兵法?依本王来看,此人如今或许正猛攻关中,意图在本王抵达关中之前,拿下关中罢了。”
听到这句话,副将不语。
而晋王李伸,则是心中警惕至极。
他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蔑视对手,让身边亲兵认为郑均不过如此罢了。
内心深处,李伸还是十分忌惮郑均的。毕竟郑均可是大争之世以来,第一个手中有双杀元丹战绩的存在!
北妖庭的鹿妖王与自己那位愚蠢的弟弟秦王李恂都是死在了他的手里。
虽然这两者的死,都不是郑均以一己之力造成的。
鹿妖王乃是被围攻致死,而秦王李恂的状态并非全盛。
但无论如何,这二者也是货真价实被郑均所斩杀,容不得晋王小觑。
一念至此,晋王李伸当即道:“传令下去,诸军轮流休息,随时随刻,至少要保证有一万名士卒着甲!”
“诺!”
亲兵得令之后,当即去传递命令。
不多时,整个镇西军都开始变动了起来。
镇西军变阵完毕,继续前行。
约半日之后,金城郡的轮廓已隐约可见,李伸却忽得感觉到大地在微微颤动,便抬目望向四周,不由轻笑一声:“全军准备备战,那郑均竟然真来了。”
而听到了晋王李伸的话语,周围亲兵不由一怔。
他们没感觉到敌军的身影啊?
不过此乃晋王的吩咐,他们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立马安排下去,准备布阵。
“全军披甲!”
“快快快,全军披甲!”
“……”
而与此同时,金城郡外三十里,秋日的暮色已染红天际。
郑均立于一处高坡之上,远眺前方蜿蜒如蛇的镇西军队伍。
两万骑兵已悄然完成合围,如同潜伏的狼群,只待猎物踏入最后的陷阱。
“丞相,魏将军的前锋已切断敌军退路。”
独孤愿低声禀报,手指向远处升起的狼烟:“晋王的三万大军,已成瓮中之鳖。”
郑均微微颔首,目光如电扫过战场。
他注意到镇西军虽长途跋涉却阵型不乱,中军那杆‘晋’字大纛下,一道白衣身影格外醒目,见此情况,郑均不由道:“看来这晋王已经发觉到事情不对了。”
“传令下去。”
郑均的声音冷峻如铁:“魏权率五千骑冲击左翼,独孤景率五千鲜卑突骑冲击右翼,其余人马随我行动,直取中军。”
“诺!”
战鼓骤响,惊起漫天飞鸟。
而在郑均下达命令之后,魏权率先发动攻势,三千铁骑如洪流般冲向镇西军侧翼。
马蹄踏地之声震耳欲聋,骑兵手中长矛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敌袭!”
镇西军中响起尖锐的号角声。晋王李伸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冷笑:“来了。”
虽然他已经感觉到了不同寻常之处,但他并没有想到郑均竟然来的这么快。
一念至此,翻身下马,白衣无风自动,腰间古剑‘铮’的一声自行出鞘三寸。
“结铁壁阵!弓弩手准备!”
训练有素的镇西军迅速变阵,前排盾牌重重砸入地面,后排长矛如林竖起。弓弩手拉满弓弦,箭矢斜指苍穹。
“放!”
千箭齐发,破空声如蜂群嗡鸣。
“变阵!”
魏权大喝一声,骑兵阵型忽变,前排举起包铁圆盾,箭矢叮叮当当落在盾上。
不过,如此仍有数十骑中箭落马,但冲锋之势不减反增。
“轰!”
骑兵洪流狠狠撞上盾墙。
战马嘶鸣,盾牌碎裂声不绝于耳。
魏权手中长刀横扫,一道青色刀气斩断三面盾牌,身后骑兵趁机突入缺口!
与此同时,独孤景率领的鲜卑突骑已杀至右翼。
这些草原骑手在马背上弯弓搭箭,箭矢专取军官咽喉。
“保护王爷!”
副将郭仪横刀立马,亲兵迅速结成圆阵。
然而一道白影却从阵中冲天而起,晋王李伸脚踏虚空,元丹武圣的威压如潮水般扩散开来。
“郑均。郑丞相!既来了,何必藏头露尾?”
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战场为之一静,连厮杀中的士兵都不由自主放缓动作。
高坡上,郑均轻笑一声,身形骤然消失。
下一刻,他已出现在半空,与李伸隔空对峙。
两人之间的空气因真元碰撞而扭曲变形,隐隐有些焦灼了起来。
“晋王殿下远道而来,郑某特来相迎。”
郑均拱手,语气却无半分敬意:“不过,太祖皇帝令尔镇守杞州要地,非诏不得擅离封地,晋王殿下,你这是……”
李伸目光微凝,注意到郑均周身流转的九轮烈阳虚影。
“原来是熠日流光啊……”
李伸酷爱读书,自然是一眼认出了当年前虞皇族的传承神通,目光逐渐冰冷:“当初父皇杀尽天下虞朝皇族的决策,果真正确!如今竟然又出了你这祸害。”
一语言毕,李伸腰间古剑完全出鞘,剑身竟无锋刃,通体如玉!
话音未落,李伸一剑刺出。
看似平平无奇,却引动天地元气,剑尖处空间竟出现细微裂痕!
郑均面对李伸的剑锋,龙渊刀骤然出鞘,青金真元如怒涛翻涌。
郑均只是微微侧身,便避过那道看似平淡却暗藏杀机的剑气,刀锋划破长空,带起九轮烈阳虚影。
“李伸!”
郑均出言大笑,声震四野:“你也配提太祖?当年偷情太祖嫔妃的腌臜事,满朝文武谁人不知?”
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响,三万镇西军士卒中顿时响起一片哗然。
李伸儒雅的面容瞬间扭曲,手中玉剑‘铮’地一声颤鸣。
“放肆!”
李伸白衣鼓荡,周身浮现出万千金色文字,正是儒道至高心法《春秋正气诀》的显化。
那些文字在空中凝结成‘礼义廉耻’四道古篆,朝着郑均镇压而下。
郑均不避不让,‘熠日流光’全力爆发,九轮大日虚影与金色文字轰然相撞。
“轰!”
一声巨响,气浪来袭,爆炸的气浪将地面掀翻,数十名靠近的骑兵被掀飞出去。
“怎么?被说到痛处了?”
郑均刀势一转,突然化作‘渌水斩蛟’,青碧刀光如长河倒卷:“当年太祖没杀你,不过是念在父子之情。如今你这不忠不孝之徒,也敢妄称正统?”
李伸玉剑连点,在空中写出‘天地有正气’五个大字。
每个字都重若千钧,将郑均的刀光层层抵消。
旋即,李伸他面色阴沉如水:“郑均,你不过是个皂吏出身的小人,也配议论天家之事?”
郑均冷哼一声,龙渊刀上火光暴涨,‘燎原百裂’的炽热刀气喷薄而出:“我郑均行得正坐得直,比你这种衣冠禽兽强万倍!”
“儒道功法,你也配用?礼义廉耻你算得上吗?!”
说罢,百道火红刀光如流星坠落,李伸猝不及防,儒袍下摆被烧焦一片。
其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你竟会‘燎原百裂’?”
虽然惊讶了一瞬,但随即镇定,玉剑在空中划出一个‘仁’字,化作金色屏障挡住余下刀气。
“李恂教你的吧?可惜……”
李伸突然剑势一变,万千金色文字凝聚成一条文字长龙:“儒道至圣,岂是你能揣度?!”
而文字长龙在周天略作盘旋,便咆哮着冲向郑均,所过之处连空气都被禁锢。
郑均感到周身真元运转滞涩,仿佛被某种规则之力束缚。
见此情况,郑均不由双眸一凝。
儒道至圣?
等等。
这厮并不打算凝聚‘天下主’,他似乎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一念至此,郑均当即心中有了计较。
“什么儒道至圣?”
郑均刀锋所指,九轮大日与渌水刀光同时爆发:“不过是伪君子罢了!今日我就替太祖清理门户!”
两股力量在半空相撞,天地为之一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