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清静经
“咳咳咳。”
“师父,您是不是早就修到随时更改自己潜意识的能力啦?”
“是呀,我只是偶尔用一下,你不是知道为师喝酒的嘛?”
“是的。”
“我是不是说过没事儿喝着玩儿的,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停下了。”
“对呀。”
“诺,已经戒酒有一段时间了。也不是戒的,就是突然停了。
而我这个突然停了,嘿嘿嘿,不是常人那种突然不想喝了。是在我知道的情况下,刚好到时间了,一念而为,自然而然就停下了。
于此同时呢,又不是绝对不喝了,不一定什么时候有点小心情就整两口。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只碰茶而不碰酒了。”
“师父您是不是以前给自己下过这个点,然后您没有去管,时间到了,自动就做出变化了啊?”
“是啊,我故意给我自己下了一个,在合适的时机,它就会自动达成,所以我并不需要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来对这些小屁事执着个什么劲。毕竟对我来说,喝酒,它也只是随便玩玩而已。”
“明白了师父。”
“嗯呐,今天为师高兴,给你们来段清静经;呀哈哈哈哈哈。估计这会儿很多人都要看得懂了。嘿嘿嘿。”
“好啊好啊师父。”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古代先贤,老子他说;大道啊,就是道,生育出了天地,但大道是一个没有人类常规情感的东西,是运行天地万物与日月的规律。
它没有名字,但是万物都依靠着这个滋养生长。老子不知道这个东西叫啥,勉强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里说的是;道中包含清浊二炁、动静的对立统一,天属清而运动,地属浊而宁静;男性象征清阳主动,女性象征浊阴主静。万物由根本衍生枝末,生生不息。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基础。人若保持内心清静,天地能量自然汇聚。)
明白我为啥教你们修心了嘛?因为这是在修道。这个才是真正的修大道。”
“明白了师父,现在我看这些也有点能看懂了,就是师父您给我们讲的那些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您简化了,又从各个方面去讲解,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到。”
“嗯,先别夸为师了,继续听哈。”
“好的。”
“(这里所说是阴阳二炁,清气浊气,话中男女也只是象征性比喻,不是在说男子如何女子如何。不要因为这话就感觉男的多特么什么玩楞,女的少什么。这个要清楚的知道。
阴阳之道,一刚一柔,一软一硬,一上一下,一黑一白,一左一右,一前一后,都是辩证类比词,或者叫做符号。正如人将上面称为天,将下面称为地。
文字就是符号的演化,象形文字就是符号,后来演化成了文字。
说男子阳,是在说,男子应该天行健自强不息。说女子阴,女子应地势坤厚德载物。
但又不绝对,嘻嘻嘻,因为古代男女的地位与现代可不同。并且每个时代都有点不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刚柔并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无分男女。)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这句话是指;人的元神本喜清净?,但被妄心扰乱;人心本应宁静,却被欲望牵绊。若能摒弃欲望,心自宁静;澄清杂念,元神自清。如此则六欲不生,贪嗔痴三毒消灭。若做不到,是因心未澄澈,欲念未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正摒弃欲望者?;内观心念,心本无念;外观形体,形本虚幻;远观外物,物非实存。悟透三者,唯见一切皆空。之后,连空的执念也放下,空到极致时,无亦消失,达至澄明寂静。寂静至极,欲望无从生起,方为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以真静之心应对万物?,方能显露天性;常应外物而心不染,便是永恒的清静。如此修行,渐与大道相合;虽称得道,实则无所得;为化众生,故名得道。就是说,得道啊,是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了这种寂空涅盘之境。看似外在与常人并无区别。而里面的这颗心与道一般无二了,所以叫;得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说?:上等修行者破除我执:明晓万物本自具足,无需外求。证悟无为顺应自然之道而行,心性如镜外物不能扰动其澄明。
下等修行者:困于二元对立:始终在得失、高下中轮回,陷入有为法,以争斗作为存在证明。
比如;我道家啥啥滴多好,佛家如何如何。我佛家啥啥滴多好,道家如何如何。都是人在争斗,这些人无明。不把心好好收回来修行,竟特么在那对立干仗了。
上德?;体现自然无为的至高境界,不刻意标榜德性,无功利目的或分别心,德性如水般自然流露。
下德?;刻意追求德之名相,以道德为工具谋求认可或利益,陷入二元对立的分别心。执着于行善的形式,甚至以道德绑架他人,实则背离德的本质。因后天习气遮蔽先天德性,需通过努力恢复,故需执德以弥补缺失。
没有德性的人得学德,有德性的人不必,就算痞里痞气德性也自然外露。
执着表象者易陷入道德评判的误区,表现为对他人苛刻,对自我宽容的双重标准,或者说总要求别人,从来不要求自己。这类人会显得很自私,没啥德性。
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有妄念。妄念惊扰心神,导致执着在外物上面,贪求丛生,烦恼不断。忧苦缠身,堕轮回,沉苦海。这般会永失真道。)
听得懂不?”
“有点懂。”
“咳,那好吧,那慢慢修吧,慢慢来,别着急,一天一小步啊,总会向前走。”
“师父,您有没有什么方法,很简单的那种。”
“有啊,比如;昨天的你是今天的你嘛?”
“不是。”
“那今天的你是不是新一天的你?”
“是的师父。”
“嘿嘿,那你可要记住了,每天清晨醒来,当你的意识回归身体的那一刻起,就是再次重生归来。”
“哦吼吼,是的,是的师父。每一天的我,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我。”
“真正理解了这个,你能随时做出改变的迈步。嘿嘿,像不像游戏中的,上线,下线。”
“像,简直一模一样。”
“把这个规律吃透了,你只要不胡作非为,给自己干清号喽。你也依然会在人间玩儿的超级有意思,呀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