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许远:同守睢阳,抗击叛军
安禄山,这个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异族将领,凭借着多年积累的军事力量和阴谋手段,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公然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着十七万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向南推进。由于唐朝内地长期和平,军备松弛,叛军很快就突破了边境防线,深入大唐腹地。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的社会秩序瞬间陷入混乱,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城镇和村庄被摧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长安和洛阳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叛军的一路狂飙下,相继沦陷。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企图建立自己的伪朝,将唐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唐朝的统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唐朝的平叛战争也由此全面展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在华夏大地展开,而许远,就是这场波澜壮阔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与张巡共同坚守睢阳,谱写了一曲英勇抗敌、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一、许远生平概述
(一)早年经历
许远,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是唐代名臣和将领。许氏家族在吴越之地为世代显族,许远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其曾祖父许克华。许克华,字宪,为避地睦州桐庐,娶陈氏,生子许岘。其家族在当时以儒雅传家着称,“世为儒,少孤,以先人善书名世,因笃志力学,遍阅藏书,通历代史”,许远在这样的家族氛围熏陶下,自幼便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远少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志向,他勤奋好学,“好学有才能”,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知识,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髓有着深入的领悟,还钻研兵法,对军事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等方面均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独特的见解。这种文武兼备的知识体系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求学过程中,许远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国家大事,议论时政风云。许远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政治见解,在友人中崭露头角。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民间疾苦,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二)踏入仕途
许远早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最初,他在各地担任一些地方官职。在任职期间,许远展现出了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清正廉洁的为官风范。他关心民生,致力于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许远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当地的粮食产量得到显着提高,百姓生活也逐渐富足起来。
在治安管理方面,许远注重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他建立了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组织民众加强巡逻防范,有效地遏制了盗贼恶霸的嚣张气焰,使得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因其政绩卓着,先后受到当时皇帝的嘉奖和提拔,逐步晋升至虢州刺史等重要地方官职。
许远在虢州刺史任上,更是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理智慧。虢州地处中原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但当地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等。许远到任后,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重新丈量土地、调整赋税政策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使得一些贫困百姓得以重新获得土地,安居乐业。
许远深知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虢州积极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他邀请知名学者前来任教,修缮学府设施,为当地学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他的努力下,虢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才辈出。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促进了虢州地区的繁荣稳定,使当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也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二、许远与睢阳保卫战
(一)睢阳的地理位置与战略重要性
1.地理形势
睢阳,位于唐朝疆域的中原地区,其地理形势得天独厚。它的西部紧邻秦山山脉,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道坚实的屏障,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入侵。秦山山脉地势险要,山峰陡峭,地势错落有致,为睢阳城提供了天然的防御优势。东部则是广袤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孕育了这一方人民。睢水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睢阳城而过,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河水清澈,波光粼粼,不仅为当地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还对城市的防御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睢水自城外流入,经过城内纵横交错的渠道后,再缓缓流出。这些渠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水网体系。河流与沟渠相互连接,构成了坚固的防御屏障。当叛军进攻睢阳时,睢水及其支流成为了抵挡敌军骑兵的重要防线。敌军难以在狭长的河道中展开大规模骑兵冲击,且城墙依托睢水而建,使得叛军的进攻路线受到极大限制,增大了其作战难度。
睢阳城不仅拥有天然的水系防御,其地形地势也独具特色。城墙沿着山势和河流走向修筑,巧妙地借助地理优势,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城东地势稍高,形成了有利的高地,便于防守和监视敌军动向。在城南和城北的关键位置,筑有坚固的堡垒和烽火台,可相互呼应,形成紧密的防御体系。一旦发现敌军踪迹,烽火台便迅速发信号,将情报传递至城中,使守军能够及时做好防御准备。
2.战略意义
睢阳在唐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唐朝在江淮地区的重要屏障,对于保卫国家的经济命脉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角度看,江淮地区是唐朝的主要粮食产地和经济重镇,每年提供大量的赋税收入,支撑着唐朝的中央财政。睢阳作为江淮地区的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将迅速南下,掠夺江淮地区的财富和粮食。届时,唐朝的财政将遭受重创,无法维持长期的战争开支。因此,睢阳城的坚守对于确保江淮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从军事角度而言,控制睢阳就意味着掌控了南北交通的要道。睢阳与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形成了紧密的军事联动。它不仅是洛阳与长安的联系纽带,还在整个军事防御布局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若睢阳沦陷,敌军可长驱直入,迅速攻占洛阳和长安,对唐朝的统治构成致命威胁。而且,睢阳周边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流湖泊众多,为守军提供了有利的防御条件。在叛军大规模进攻的关键时刻,坚守睢阳能够极大地牵制敌军主力,分散其兵力,为唐朝的后续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二)许远和张巡的协作
1.两人的结识与合作
许远,这位出身显赫的官员,在踏上仕途的坎坷旅途中,历经风雨磨砺,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军事素养与领导才能。他身材魁梧,目光坚毅,自幼习文练武,对兵书战策钻研颇深,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国的赤诚与担当。而张巡,年少成名,以文才武略闻名于世,为人正直果敢,心怀天下。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易经》《孙子兵法》等经典着作,深知兵不厌诈、用兵如神之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两人皆立志以身许国,为社稷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而奋斗。
许远与张巡的相识,源于命运的安排和共同的理想抱负。早在许远担任虢州刺史之前,张巡已在多地任职,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而闻名。许远听闻张巡的事迹后,对他十分钦佩,暗自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其并肩作战。后来,许远调任睢阳,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局势动荡不安。张巡也被朝廷任命为睢阳太守,二人终于得以会面。初次见面,许远便被张巡的雄才大略和坚定信念所折服。他诚恳地说道:“张将军心怀社稷,忠勇无畏,远钦佩已久。今叛军肆虐,睢阳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还望将军与远携手并肩,共卫睢阳,保一方安宁。”张巡望着许远,目光坚定,回应道:“许大人忧国忧民,令人感慨。我张巡定当与大人齐心协力,共抗叛军,尽吾所能,护睢阳百姓于危难之中。”两人一番交谈,彼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都视对方为知己。
2.作战策略与分工
在制定睢阳保卫战的作战策略过程中,许远和张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研讨,制定了符合睢阳实际情况的策略。
许远注重运用地形优势构建坚固的城防体系。他带领士兵们依凭睢阳城的自然地势,完善和加固城墙防御工事。他指挥士兵沿着睢阳城的周长挖掘了多条护城河,并在河上设置了吊桥、陷阱等防御设施,使叛军难以轻易接近城门。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他亲自参与监督城墙的修缮工作,确保城墙的每一处都坚固无比。同时,许远深知心理战的重要性,他下令在城墙上插满了旗帜,制造出一种兵多将广、严阵以待的假象,迷惑敌人。
而张巡在战术指挥上更为灵活多变。张巡经常采用突袭战术,带领一小股精锐部队,趁着夜色掩护,出其不意地袭击叛军营地的薄弱环节。张巡会利用叛军排兵布阵的漏洞,指挥士兵们快速突入敌阵,打乱叛军的部署,使其首尾难以相顾。他会趁着叛军营地防守松懈、士兵们疲惫不堪的时机,突然发动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叛军沉重的打击。
此外,张巡善于使用心理战术,瓦解敌军士气。他利用各种手段,向叛军散布谣言,扰乱其军心。有时,张巡会伪装成百姓出城砍柴或采药的样子,接近叛军营地,暗中观察叛军的情况,寻找可乘之机。
(三)睢阳保卫战的艰苦过程
1.初期战斗
叛军在安禄山的指挥下,气势汹汹地向睢阳扑来。许远和张巡临危不惧,迅速组织军民投入到战斗中。在叛军初期的进攻中,他们凭借着一股勇猛的气势,不断地对睢阳城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然而,许远和张巡领导下的守军毫不退缩,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地击退了叛军的攻势。
当时,城外的叛军如潮水般涌动,喊杀声此起彼伏。叛军的骑兵在城下横冲直撞,步兵则扛着云梯、抛石机等各种攻城器械,试图突破城墙防线。许远站在城楼上,目光坚定,冷静地指挥着防御战斗。他深知防守的重要性,亲自督促士兵们加固城墙、修补破损之处,确保防线稳固。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士气高昂,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叛军的攻击。张巡则在城墙上巡视,他密切关注着叛军的动向,及时调整防御部署。当看到叛军的云梯靠上城墙时,他一声令下,守军们猛力向下投掷滚木礌石、弓箭,砸向云梯上的叛军,让他们纷纷摔落下来。同时,一些守军还用钩杆插入叛军抛石机的关键部位,使其失去作用。在激烈的战斗中,尽管叛军人数众多,但他们始终无法攻破睢阳城。许远和张巡的顽强抵抗,让叛军陷入了困境,他们开始调整战略,寻找新的突破点。
2.物资匮乏与艰难坚守
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睢阳城逐渐陷入了物资匮乏的困境。长时间的围城使城内的粮食、弹药等物资所剩无几,百姓和士兵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许远和张巡意识到,坚守睢阳不仅考验着士兵的战斗力,更考验着他们的智慧和毅力。
为了缓解物资危机,许远四处奔走,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他一方面组织士兵在城内进行艰苦的劳动生产,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尽可能地增加粮食产量。尽管城市空间有限,但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划出了一些农田,开垦出了不少菜地,以补充城内食物的短缺。同时,他还派遣部分士兵外出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和野菜,尽量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然而,这些努力远远无法满足城内众多居民和士兵长期坚守所需。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匮乏的问题日益严重。粮食供应极度紧张,每人每日所分得的口粮急剧减少,百姓们在饥饿中苦苦挣扎,身体日益虚弱。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百姓们开始吃起树皮、草根,甚至有人煮食皮革,痛苦不堪。士兵们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有的士兵因饥饿和疲劳而晕倒在战场上。但他们依旧强撑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最后的力气保卫着睢阳城。
在艰难的物资困境下,许远和张巡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张巡常常激励士兵们说:“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能退缩。睢阳百姓视我们为依靠,我们若弃城而逃,他们必将遭致叛军的屠杀,我们便是千古罪人。所以,必须咬牙坚持,与睢阳共存亡!”士兵们听后,无不泪流满面,纷纷表示绝不放弃,定要拼尽全力与叛军血战到底。他们知道,此刻的坚持不仅关乎个人生死,更关系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命运。许远也积极为士兵们打气,他说:“兄弟们,我们虽然物资短缺,但我们占据着有利的地势,且我们有勇有谋。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守下去,定能等到援军的到来,共同击退叛军!”在他们的鼓舞下,士兵们继续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以顽强的意志与叛军抗争。
3.叛军的攻势与城防之困
叛军在久攻不下后,加大了进攻的力度。他们不断调整战术,采用更加猛烈和持久的攻击方式,试图打破睢阳城的防线。
叛军将大量的投石机集中起来,对城门和城墙进行集中轰炸。巨大的石块如雨点般纷纷砸向城墙,城墙砖石断裂,部分地段出现了坍塌。同时,叛军还制造了许多简易的攻城器械,如云梯、长梯等,不断地进行攀登攻击。守军们也更加艰苦地作战,他们不断用土石填补城墙缺口,防止叛军趁虚而入。面对叛军的疯狂进攻,许远和张巡并没有慌乱,他们迅速组织人力,昼夜不停地抢修城墙。
在叛军的攻势面前,睢阳城的城防系统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长期的围城和频繁的攻击,城中的守军数量不断减少,物资也日益匮乏。他们既要坚守城墙,又要抵御叛军的各种攻击,还要应对城中百姓的饥饿和疾病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叛军曾采用一种特殊的战术,利用绳索和滑轮将士兵从空中吊至城中,试图突袭城门。面对这种新的战术,许远和张巡迅速做出反应。他们提前在城墙上设置了一些简陋的防御装置,一旦发现叛军的突袭,便立即用刀剑斩断绳索,将敌人投入深渊。同时,利用城中的地下通道,进行迂回反击,成功击退了叛军。
(四)许远的英雄事迹和关键决策
1.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在睢阳保卫战的艰难岁月里,许远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为支撑,展现出令人敬佩的不屈不挠精神。当时,形势愈发严峻,战况对守军极为不利。城外,叛军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发起猛攻,喊杀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城池吞噬。许远深知,每一分每一秒的防守都无比艰难,但他从未有过任何退缩的念头,他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毅与果敢。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城内部分士兵因长期战斗的疲惫和物资匮乏而失去了战斗意志,出现了动摇和叛逃的现象。许远面对这些负面情况,没有丝毫的气馁和恐惧。
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以身先士卒的姿态激励士兵坚持战斗。他日夜巡视城墙,不顾个人的安危,亲自参与防御工作,激励士兵坚守岗位,不畏强敌。许远亲力亲为,搬石抬木,修补城墙漏洞,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让原本动摇的士兵们深受触动,士气为之一振。
同时,他积极劝说叛逃的士兵回归,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和关怀打动了他们,使得许多叛逃士兵羞愧地返回战场,坚定地与守城将士们并肩作战。另一方面,他还不断地鼓励着城中的百姓,让他们相信援军将会到来,胜利终将属于坚守者。在许远的精神感染下,睢阳城内形成了一种坚如磐石的团结,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叛军。
他的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许远的信念如同明亮的灯塔,在黑暗的围城时刻,为人们指引着希望的方向。无论叛军的进攻多么猛烈,无论局势多么艰难,他都始终坚守,坚信只要城中的军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敌军,保卫家乡。在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时,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地坚守在每一座城池、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让人无比敬佩。许远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成为了睢阳城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2.出城求援与绝地反击
当睢阳保卫战的局势愈发恶化,城墙摇摇欲坠,守军兵力锐减,物资消耗殆尽时,许远意识到,仅凭城内现有的力量,难以击退叛军,只有等待援军的到来,才有可能扭转这艰难的局面。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充满危险却又无比英勇果敢的决定——出城求援。
许远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叛军的势力强大,他们的防线如天罗地网,稍有不慎便会被捕或牺牲。而且,叛军对于前来援救的队伍更是极为警惕与凶狠。然而,许远为了城内百姓的安危,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毅然决然地披上铠甲,跨上战马,决然地踏上了出城的艰难征程。
在出城的过程中,许远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巧妙地避开了叛军的主要防守点,避开敌军的巡逻队和岗哨。他们绕过危险区域,选择在夜间、雾天等视线受阻的时机出发,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他们以为已经安全时,叛军的探子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许远等人在途中遭遇了叛军的截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许远毫不畏惧,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他英勇作战,指挥若定,与士兵们紧密配合,经过一番殊死较量,终于突出敌军的包围,成功到达了援军所在的要道。
许远向援军详细说明了睢阳城的危急情况和城中百姓的困境,情真意切地呼吁援军迅速出兵救援。援军在了解了城中的情况后,深感责任的重大,随即将部分兵力交予许远,与其一同火速返回睢阳城。许远回到睢阳城后,与张巡迅速组织兵力,对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击。在这场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他挥舞长枪,与敌军展开了近身搏杀,其勇猛的气势让敌军大为震惊。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五)睢阳保卫战的结果与影响
1.悲壮结局
在叛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下,睢阳的城墙逐渐坍塌,城内的物资和兵力也逐渐消耗殆尽。许远深知,睢阳城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与百姓们在一起。
当城门最终被攻破时,许远依然毫不退缩,与张巡组织百姓和士兵进行最后的抵抗。他们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在战斗中,许远和张巡身中数箭,鲜血染红了他们的战甲,但他们依然毫无惧色,顽强地战斗着。
最终,许远因身上多处受伤,力竭而亡,为保卫睢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心系着睢阳,心系着那些被战火侵袭的百姓。许远和张巡的英勇牺牲,他们的壮举令人动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典范,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2.深远影响
睢阳保卫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深远而持久。当时睢阳的坚守,无疑极大地振奋了唐朝军民的士气。在那个叛军肆虐的黑暗年代,睢阳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它向世人表明,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大唐的子民依然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愿意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坚守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对于叛军来说,睢阳保卫战起到了巨大的牵制作用。叛军多次企图南下,但都被睢阳城的守军抵挡在外。这使得他们在进攻其他地区的力量上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延缓了其前进的步伐,为唐朝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使得唐朝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调集兵力,组织有效的反击。而且,睢阳保卫战的英勇事迹激发和传承了民族精神。许远和张巡等守军将士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抹璀璨的色彩。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大家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也告诉人们对家园的守护、对国家的忠诚,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许远和张巡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三、许远的历史评价
1.当时人对许远的评价
在当时的社会中,许远的行为和表现得到了众多人的尊重和赞誉。许多朝臣和将领对他英勇无畏、坚守睢阳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朝臣在奏章中称赞许远忠勇护国,将他的行为与古代的忠臣相比,认为他在睢阳保卫战中的表现,极大地彰显了大唐的威严与荣耀,为其他官员树立了榜样。一些将领也对许远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表示钦佩。在他们眼中,许远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还具备出色的战略头脑,在睢阳保卫战中,他巧妙地运用各种战术,巧妙地应对叛军的攻击,为睢阳城的坚守立下了汗马功劳。
2.后世文人的赞誉与记载
后世的文人墨客对许远的评价也是极高。许多诗人用诗歌来歌颂他的英勇事迹,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有的诗人在诗中称许远为“浩气存天地,英名永流传”,赞誉他的忠诚和勇敢。有的诗人在诗中写到:“壮情如许远风存,睢阳苦守志长留”,将他的英勇壮志与睢阳的坚固防守紧密相连,强调了他的坚守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大量的史学着作对许远的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载。这些史学着作不仅记录了他在睢阳保卫战中的具体表现,还对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作用进行了分析。
3.争议与澄清
在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许远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质疑许远在睢阳保卫战中是否有更好的策略,也有人认为他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这些争议并没有影响许远的地位和形象。通过深入研究许远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发现,他在睢阳保卫战中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许远在睢阳保卫战中的决策和行动是结合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是符合全局利益的。
许远,这位唐代着名的将领,一生忠诚爱国,其人生轨迹充满了坎坷与奋斗。他早年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以优秀的学业成绩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在为官生涯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能力和高尚的为官品德。他关心民生疾苦,所到之处都深受百姓爱戴。无论在何处任职,许远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显着贡献。在“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下,许远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投身于抗击叛军的行动中。特别是在睢阳保卫战中,他作为守军的重要将领,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许远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许远一样,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无论在何种逆境中,都要怀揣勇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许远的精神也应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力量。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许远的事迹,在心中种下爱国、勇敢、奉献的种子,让许远的精神在新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
总而言之,许远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