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去远方坐望敬亭

第645章 电灯泡

  “行吧,1200万就1200万。”

  没拿到理想中的投资,谢靳微微有些失望。

  但他也知道,别看他连着两部大投资的电影取得了成功,实际上国内如今敢这么大手笔支持他拍这种大片的投资人屈指可数。

  他跟林朝阳认识这么多年,自然是最好能再合作下去。

  而且有了《赤壁大战》和《鸦片战争》的累积,谢靳自问在拍摄大片上已经积攒了许多心得,有信心拍好这部《拉贝日记》。

  要完投资,谢靳又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林朝阳能担任电影的编剧,林朝阳摇了摇头:

  “编剧就算了,我就是偶尔玩玩票。”

  林朝阳不愿意操刀剧本,谢靳心里有些没底,他现在已经有点得上“林朝阳依赖症”了。

  他劝了几句,见林朝阳不松口,只得把目标放在以前合作过的老搭档身上。

  林朝阳听着他的想法,想到他合作的那几位老编剧,创作能力没得说,就是风格太老派了,跟现在的市场环境有点格格不入。

  “我给你推荐个人选吧。”

  “谁?”

  “刘恒。”

  “他啊!”

  刘恒早年是《燕京文学》的编辑,后创作小说成名,这几年担任编剧的《秋菊打官司》《红玫瑰与白玫瑰》《西楚霸王》等作品水平都相当不错。

  林朝阳之所以会推荐他,主要原因是刘恒发挥向来比较稳定,创作风格偏重写实,又极具现代主义,非常擅长塑造人物。

  后世他担任编剧的《集结号》,算是国内战争题材电影当中少有的精品。

  考虑了片刻,谢靳颔首说道:“行,那听你的,剧本就交给他了。”

  见谢靳同意了,林朝阳说:“那我叫他过来,你们俩先聊聊。”

  “也好。”

  刘恒前几年从《燕京文学》调到了燕京文协,跟李拓一样,成了驻会作家。

  林朝阳给他打电话,没联系上,只好给李拓打电话。

  “你找刘恒干嘛?”

  “有点事,你就说他人在哪吧。”

  林朝阳笃定李拓肯定知道刘恒的去向,果然,李拓说道:“他最近正闭关呢,要写一部中篇,挺重视的。”

  “你去找他一趟,就说我有事找他,让他赶紧过来。”

  大热天的被林朝阳派了个活儿,李拓不情不愿,林朝阳说了一句:“晚上请你吃饭。”

  他立刻动了起来。

  找到刘恒闭关的所在,身上的衬衫都被汗水浸湿了。

  今年燕京的夏天气温格外高,每天的气温都在三十六七度,出门一会儿人跟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爬楼梯爬到六楼,呼哧带喘的敲响了门。

  刘恒一开门,他闯进去就抱怨道:“你瞅瞅你挑的这个地方,上楼一趟满身汗。”

  “不爬楼就不出汗了?”

  屋里风扇呼呼的吹,刘恒依旧满身大汗。

  李拓看着桌上还未收拾的烂摊子,“就吃这个?”

  最近刘恒为了创作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借了这间顶楼的房子,一直在这里闭关搞创作,饿了就泡一袋方便面或者煮一袋速冻饺子,两三天也不下一次楼。

  “废话。怎么着,你还要请我搓一顿?”

  “请就请,走吧!”李拓嚣张道。

  刘恒惊讶不已,“真请啊?”

  “你以为呢。”

  “算了算了,正写得起劲的时候,下回吧。”刘恒忍痛拒绝。

  李拓这才说道:“走吧,不是我请客,是朝阳,说找你有事。”

  刘恒更加意外,“他找我能有什么事?”

  “谁知道?他也不说,反正是好事,至少能蹭顿饭。”

  蹭饭自然是玩笑话,但李拓了解林朝阳,找刘恒大概率肯定是好事。

  “那走吧。”

  李拓有些受伤,“我说请你吃饭你不去,他找你都没说什么事,你这么积极?”

  “你请客能憋着什么好屁?朝阳找我肯定是好事。”

  李拓感觉又被捅了一刀。

  两人到了小六部口胡同,一听林朝阳是为谢靳的新片请他当编剧,刘恒当时就激动了。

  果然是好事!

  这几年谢靳“老夫聊发少年狂”,大片一部接一部的拍,风头比陈凯戈、章艺谋他们这些第五代的年轻导演都劲,刘恒巴不得跟他合作一把。

  而且这年头作家客串编剧,是难得捞外快的机会。

  大家吭哧吭哧的这部长篇可能要一两年的功夫,发表、出版再等个半年一年的也不稀奇,销量不高的话,稿费也就四五千块钱。

  写电影剧本就不一样了,慢的话半年,快的话两三个月,首先时间就短。

  关键是稿酬丰厚,一般制片厂的项目都是三千块钱打底,要是能跟林氏影业合作一把,电影得了奖或者票房大卖,基本半辈子不愁了。

  “有这好事你想着我点儿啊!”

  李拓的语气带着些醋意。

  “我敢推荐你,人家也敢用才行啊。”

  林朝阳的话把李拓打击得够呛,晚上甚至多吃了两碗饭。

  吃饭时闲聊,他又问起林朝阳的新书。

  “哪儿那么快啊,这回规划的内容有点多,光是大纲和资料就要准备很长时间。”

  李拓感叹道:“你还真是要憋个大的啊!”

  刘恒说:“这类作品搜集和梳理资料是最麻烦的,写起来反而快。”

  林朝阳嫌李拓的话不好听,也说道:“没错。你啊,一看就没写过长篇。”

  李拓顿时郁闷起来,写长篇就了不起吗?

  “我听说最近《父亲》的小说卖的不错,王府井书店一天卖好几百本。”

  “也就燕京周边销量好点,话剧的影响力终究有限。”

  “你可够贪心的,这还不满意,你什么时候听说过话剧还能带动原著销量增长的?”

  《父亲》的话剧6月在首都剧场首演,轰动燕京城,一票难求,整个北方的报纸、电视媒体都炒得火热,影响力覆盖京津冀地区。

  期间甚至有许多外地的文艺青年坐着上百公里的火车进京,彻夜排队买票,就为了一睹《父亲》的风采。

  话剧的巨大影响力,也影响到了《父亲》在京津冀地区的销量,强劲增长了一波。

  “对了,后个儿《父亲》封箱的票,你那还有吗?”李拓问林朝阳。

  本来按照人艺的演出计划,《父亲》的公演时间是一个月,结果观众们根本不答应。

  7月上旬公演要结束那几天,一群观众堵在首都剧场门口要求人艺加演。

  人艺冠着“人民”二字,对于观众的意见自然得重视。

  既然观众们如此热情,那就加吧。

  开始是加了一星期,然后是半个月、一个月……

  除了中间休整了四天时间,两个多月时间里,首都剧场上演了六十多场《父亲》,AB角换了个遍,铁人都快撑不住了。

  最后终于确定,在8月22日举行最后一场演出。

  “前两天不是给你一张吗?”

  “娜斯回来探亲,我带她去看看。”

  “我再给你要两张。”

  以李拓的人脉,要是一般的演出,根本不需要劳动林朝阳,跟文联的朋友打个招呼就行。

  可《父亲》实在是太火了,人艺的领导现在都不好送人情票。

  过了两天,林朝阳来到首都剧场观看《父亲》今年的最后一场演出,李拓也带着女儿娜斯来了,跟他打了个招呼。

  “林叔叔好!”

  打过招呼,娜斯又把她身边的老外男朋友介绍给林朝阳。

  娜斯是李拓和张暖心的小女儿,自小成绩优异,先在燕大读的计算机,90年赴美,在艾奥瓦大学读了东亚研究和艺术设计。

  受父亲李拓的影响,在美国期间她开始向《世界日报》《国风》等华文刊物投稿。

  毕业后就定居在了纽约,目前担任《三联生活周刊》驻纽约记者,还在杂志上开设了《纽约明信片》专栏。

  “乔治,这是林叔叔,我们国内很有名的作家,你喜欢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就是他的作品。”

  “林先生,很荣幸见到您,之前娜斯就跟我提过您,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

  乔治跟娜斯在一起一年多,以前就听娜斯提起过林朝阳跟她父亲关系很好,但毕竟没见过真人,一直将信将疑。

  今天终于见到了林朝阳本人,他的情绪有些激动,看起来像个迷弟。

  看着男朋友的表现,娜斯的神色间藏着一抹骄傲。

  林朝阳在美国的名声极大,对于她而言,有这样一位长辈,在男朋友面前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聊了几句林朝阳才知道,乔治是nederlanderorganization市场拓展部的巡演经理。

  nederlanderorganization翻译一下就是倪德伦公司,目前是美国第二大剧院管理公司,在美国和英国运营着29家剧院。

  核心业务包括了剧院运营、舞台剧制作、全球巡回演出、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

  乔治这个巡演经理主要是负责协调公司一些剧目的巡演场地、物流及本地化宣传,也是因为他的职业关系,娜斯今天才特地安排了看演出。

  “那要委屈你喽,演员们讲的全是中文,看起来有点困难。”林朝阳玩笑着对乔治说。

  “没关系,好的戏剧能够超越语言。”乔治的性格有点书呆子,林朝阳明明是玩笑话,他却说的郑重其事。

  说完他又补充道:“再说,还有娜斯。”

  说着一对年轻男女对视一眼,眼神拉丝。

  林朝阳默默的看了一下李拓,这电灯泡,可真亮。

  跟李拓走在一起时,他打趣道:“这个女婿还满意?”

  “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我又做不了主……”

  李拓语气间带着些醋意,养了二十多年的白菜,被一头洋猪给拱了,心气不顺也是正常的。

  一边聊着,几人一边走进首都剧场。

  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台上演员们的表现已经炉火纯青。

  尤其是朱旭饰演的老安,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这段时间以来更是频频登上报纸,俨然成为了“于是之”之后人艺又一位殿堂级演员。

  演出结束,台下掌声如春雷滚滚,又如潮水奔涌。

  在演员们谢幕的时候,林朝阳这位原著作者和编剧也被请上了舞台,享受着观众们的崇拜与追捧。

  观众们都知道这是今年最后一场《父亲》,情绪格外激动,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演员们不知道谢了多少次幕,才告别了舞台和观众。

  回到后台,林朝阳听演员们聊起来才知道。

  今天的演出虽然结束了,但并不代表今年《父亲》演出任务结束了。

  这段时间他们分别收到了沪上和香江的演出邀请,这回演出结束后,大家休整半个月,就要南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演出。

  演员们对此表现的都比较兴奋,一来是因为《父亲》这次确实是打响了名气,要知道沪上可不轻易邀请燕京人艺过去演出的。

  更别提还要去香江演出,现如今香江回归了是不假,但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人来说,能去香江出差一趟,还是值得高兴的事。

  二来则是因为去外地演出,不仅可以公费旅游,还可以享受补贴。

  演出结束是10点半,谢了幕,在后台又聊了一阵,时间已经11点多了。

  林朝阳和演员们一起离开首都剧场,不少演员都是骑着自行车下班,他们的自行车路过首都剧场门口的时候,那里早已聚集了一帮忠实剧迷。

  每到演出结束的时候,首都剧场门口常年都有剧迷会等在这里,期待着见见他们喜欢的演员,说两句话。

  人艺的演员可没有被保安、保镖围成团,对着剧迷、粉丝说“滚开”的习惯。

  自行车路过门口,被剧迷们高喊到名字,这些演员总会热情的回应着,还有人会跟剧迷们击掌。

  林朝阳这个编剧的人气也很旺,差点被剧迷们夸成了“翘嘴”,最后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车回家。

  又过了一个多礼拜,进入九月,酷热难耐的盛夏总算是过去了,燕京早晚的气温变得凉爽起来,苦了一夏的燕京人总算是有了几天好日子。

  昨天陶玉书从美国飞回来,这次她去美国,成功的为亚太新闻网拿到了红杉资本的投资。

  这次是亚太新闻网的首轮融资,但背靠明报企业这家市值十几亿美元的传媒巨头,自身日均浏览用户数量破350万次,注定了融资规模不同于一般的初创公司。

  亚太新闻网的首轮融资,估值8000万美元,释放股权15%,获得融资1200万美元。

  从《亚洲新闻摘要》这个网络出版物开始算起,亚太新闻网的运营就一直是亏损状态。

  前几年只是网络出版物,每年支出最多也就两三百万港元。

  自从升级为网站之后,支出一下子暴增,仅去年一年就亏损了1400万港元。

  也因此,每年明报企业财报发布之时,亚太新闻网(《亚洲新闻摘要》)的亏损总会成为一些股民的讨论的热议。

  香江的资本市场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向来不敏感,在股民们看来,一家上市公司某项业务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常年亏损,而且看不到一点发展潜力和盈利希望。

  在这些股民的眼中,亚太新闻网显然就属于这样的业务。

  这次融资成功,不仅把之前多年的亏损补了回来,更是让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估值。

  明报企业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了公告,结结实实的在一片风云飘摇的港股市场中出了次大风头。

  7月以来,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片动荡。

  先有泰铢跳水,之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之后,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遭受到巨大的冲击,整个亚洲都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

  香港作为全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港元从7月起也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

  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受港元利率上升影响,恒指震荡不休,大盘下跌了2000多点,一时风雨飘摇。

  陶玉书所掌握的林氏影业、明报企业和泡泡宇宙虽然一向是港股优等生,但这次在大盘不利的情况下也未能幸免。

  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了10~20%的跌幅,市值跌幅超150亿港元,可谓损失惨重。

  对于陶玉书这个大股东来说,公司股价大跌,倒没什么影响,反而是她之前套现近百亿的举动在这段时间里被很多财经媒体捧为神来之笔,大加赞扬。

  这次亚太新闻网融资成功的消息传回港股市场,明报企业的股价应声而涨,在整个大盘一片哀鸿遍野的情况下,愣是逆市大涨12%。

  不过这种大涨除了增长些士气之外,用处也没多大。

  毕竟大盘整体萎靡不振,今天不跌,明天可能也会跌回去。

  拿到融资之前,陶玉书已经跟红杉资本打过招呼,说明了收购易讯电子邮箱的事。

  因而在融资之后,亚太新闻网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收购易讯,这笔交易之后,陶希文持有亚太新闻网0.96%的股权。

  还不足1%的股权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陶希文深刻的明白,这不到1%的股权在两年之内有极大可能会带给他十倍以上的财富。

  因为陶玉书已经跟他沟通过亚太新闻网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为了迎合美国资本市场现在对于互联网经济的狂热追求,陶玉书将“亚太新闻网”定位成了“全世界第一家专业的新闻门户网站”。

  为了方便投资人们找到参照物,陶玉书还将亚太新闻网和雅虎进行对标。

  雅虎是做搜索引擎起家,亚太新闻网是做新闻起家,两者八杆子打不着,这种硬蹭热度的话听起来很扯,但偏偏在老美的投资人那里最吃得开。

  目前雅虎的大体业务是搜索引擎+新闻+邮箱+聊天室,而易讯被收购之后,会被整合进入亚太新闻网,再加上亚太新闻网之前已经开启的网络聊天室业务。

  如此以来,亚太新闻网就成了小号“雅虎”。

  在这个年代,搜索引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陶玉书用“新闻门户网站”来对标“搜索引擎”,看起来很有几分势均力敌的味道。

  而且,亚太新闻网还有个独家优势。

  那就是因为背靠明报企业和星空卫视,在模仿雅虎打造网络广告模式的盈利道路上有着天然的巨大优势。

  陶希文觉得以大姑的能力和亚太新闻网现在所展现出的潜力,未来在纳斯达克上市肯定不是问题,市值大概率不如雅虎。

  但哪怕只有雅虎1/3的市值,那他手里的股权也是千万美元级别的财富了。

  不过有一点让陶希文不知所措的是,他原来开公司就是为了养电子邮箱业务,现在易讯都卖身了,他也没了开公司的动力。

  他又找到了林朝阳,诉说起了内心的茫然。

  “你一个斯坦福的硕士,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老是跑来让我这个写小说的给你答疑解惑干什么?”林朝阳抱怨着。

  “这不正说明了您的睿智和高瞻远瞩吗?我大姑说过,您就是没经商,要不然成就可能是她的十倍。”

  林朝阳强忍嘴角的抽动,他倒不是爱听这些马屁,就是单纯的想为一颗迷茫的年轻心灵找到指引前进的方向。

  经过人生导师林朝阳同志的一番开导,陶希文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做一款即时通讯软件。

  此时,远在深圳的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内,编程工程师小马不知为何感觉头顶一凉,似乎头顶有什么东西被人给薅走了。

  “我看你们俩最近关系处的还挺好!”

  陶希文离开小六部口胡同后,陶玉书看着他的背影对林朝阳说道。

  “还不是你替我吹嘘得好?你大侄子现在拿我当人生导师了。”林朝阳笑呵呵的说。

  “给人指点迷津,这不是你的强项吗?”

  夫妻俩正玩笑着,李拓走进了院子。

  “哎呦,你可是稀客,怎么没陪你们家的洋女婿?”林朝阳打趣道。

  李拓闻言脸色一黑。

  陶玉书轻轻碰了林朝阳一下,提醒他注意玩笑尺度,林朝阳只好转移话题问起李拓的来意。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