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四百五十八章 郑和一步登天,老朱微服私访!

  郑和原是战俘,并遭受宫刑,沦为太监。

  初入燕王朱棣府邸时,仅是一名卑微的仆役。

  他身形魁梧,膂力过人,兼具勇武之姿,这才被朱棣留在身边,充作近侍,供其驱使。

  然而,直到朱允熥将其从朱棣府中要来,郑和依旧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奴仆,身份低微,毫不起眼。

  朱允熥却并未因他的出身而轻视,反而慧眼识珠,对他悉心栽培,循循善诱,委以重任,宛如伯乐之于千里马。

  在率领船队远航海外之前,郑和的经历并不显赫。

  他曾在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训练,又随朱允熥出使倭国,凭借忠诚与勤勉,积累了些许微薄功绩。

  对于一个出身奴仆之人而言,这样的际遇已属难得,堪称平步青云。

  然而,若将其置于朝堂之上,与那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将领,或是饱读诗书、运筹帷幄的文臣相比,这点资历仍显得过于单薄,难当大任。

  更何况,派遣郑和出海之时,朱允熥虽已监国,代行皇权,却尚未登基为帝。

  为了避免朝臣非议,朱允熥不便过于拔擢郑和,因而仅任命他为出海探访新大陆的正使,却未明确授予品级。

  如今,郑和却被加封为内宫监太监,这一职位在宦官体系中已是顶尖。

  按照老朱定下的祖制,大明宦官的最高品级为正四品。

  即便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手握东厂提督之权,威势足以凌驾内阁首辅之上,能让一品大员俯首,其品级依然止步于四品。

  郑和此番封赏,可谓一步登天,令人艳羡。

  封赏结束,朱允熥当即命人取来新进贡的甘薯,令人仔细清洗,去皮后切成匀整的小块,赏赐给殿中群臣品尝。

  每人仅得一小块,聊以尝鲜。

  土豆不可生食,甘薯却不然,其味甘美,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此举不仅是为了让朝臣率先体验此物之妙,更意在借他们的口舌,宣扬甘薯的美味与价值,为日后推广种植、激励百姓耕作奠定基础。

  甘薯本身滋味甜美,质地软糯,令人齿颊留香。

  更妙的是,人类初次品尝某种从来未吃过的食物时,味蕾往往会被新奇的滋味深深震撼,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仿佛味觉的盛宴。

  果不其然,群臣入口之后,无不目露惊喜,纷纷赞叹其味绝伦,远胜寻常蔬果。

  有老臣捻须颔首,称其“入口如蜜,回味无穷”。

  有年轻官员难掩兴奋,低声议论此物若推广种植,必能解民间饥馑之忧。

  只可惜,每人仅得一小块,入口不过一瞬,余味未尽,便已食毕。

  品尝甘薯的余韵尚未散去,郑和又恭敬地步上前,双手奉上一叠珍贵的国书。

  这些国书是他历经艰险,遍访海外诸国时,各国君主递交给大明的信函,象征着对大明的敬意,希望与大明建立联结。

  当初朱允熥派遣郑和出海的本意,不过是命他探寻新大陆,验证航路的可行性,并带回甘薯等农作物,以解民生之需。

  至于遍访天下诸国,搜罗各国国书,并非是他所托。

  郑和手中,仅握有一份大明正使的凭证,简陋得近乎寒酸,并没有专门给各国的外交文牒和国书。

  然而,凭借过人的机敏与胆识,郑和在航行海外之时,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国之间,赢得了异邦的信任与尊重,将这些国书带回大明。

  这份意外之喜,令朝堂上下无不叹服。

  朱允熥接过国书,目光流转,细细翻阅片刻,脸上浮现一抹喜色。

  他随即将国书交到身旁的姚广孝,吩咐道:“着政务处会同礼部,速速遴选精干使节,筹备出使事宜,前往这些国家,尽早与这些国家建立起邦交。”

  “大明当与海外诸国共谋和平与发展,互通有无,如此,方能彰显我天朝上国之风范。”

  礼部负责外交,而姚广孝手中执掌着专门刺探国外情报的大明情报局。

  大明情报局为了刺探情探,自然搜罗了不少熟悉海外情况,精通诸国语言的能人异士。

  外交工作通常都是随着情报工作一起展开的。

  派往某国外交人员,通常也担负收集该国情报的工作。

  毕竟,秘密潜伏而得到的情报,其实只占一小部分。

  大部分情报,实际上是收集的公开的情报。

  比方说,外交人员到了这个国家,与这个国家的官员交往,了解这个国家军事,政治,朝堂局势,老百姓的生活,文化,风俗等等,这些都是“情报”!

  出海是朝廷早就定下的大政方针,派驻外交使节的工作,当然要尽快展开。

  待诸事安排妥当,朱允熥正欲宣布退朝,忽见老朱缓缓起身,龙袍微动,气度俨然。

  太祖皇帝威严的目光环视殿内,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庄重:“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此言一出,满殿肃然,群臣屏息聆听。

  老朱目光柔和地落在朱允熥身上,继续道:“熥儿已承大统,登基为帝,治理国家井然有序,民生兴旺,国力日盛。咱心里甚是欣慰,欢喜难言。”

  “咱神游天国数年,虽复返人间,却已不宜再涉朝政。”

  “往后,凡皇亲国戚、勋贵文武,大小官员,皆不可求见。”

  “给咱的奏折一概不收,即便逢年过节,抑或是寿宴之期,咱亦不再接见任何人。”

  他的语气十分坚定,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然:“无论何事,咱都不过问,尔等切勿前来扰咱清静,徒使咱为难。”

  “咱如今,已超脱凡尘,寄情山水,唯愿做一闲云野鹤,做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物,不过问红尘俗务。”

  此言掷地有声,殿内群臣无不震撼,纷纷俯首跪地,呼喊着“无上皇”,声中夹杂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朱允熥心头一震,急忙道:“皇爷爷,何至于此?”

  “您好不容易才出世,孙儿怎敢让您再晚景孤凉?”

  朱元璋凝视着他,眸内流露出慈爱与欣慰,微微一笑,缓声道:“熥儿,国之大任,唯你一人足堪担之。咱若再插手朝政,徒增纷扰,于你何益?大明的天,只能由你来撑。”

  说罢,他携朱允熥缓步走向龙椅,远离群臣之处,压低声音,道:“咱听闻,你治下的大明,已焕然一新。”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各地新修的水泥大道,平坦宽阔,车马无阻,商旅川流不息。”

  “咱在内宫久居,静极思动,欲悄然出游,遍访各地,亲眼见证这盛世气象。”

  “也可以帮你探查到民间的实情。”

  “此事,需秘而不宣,不能惊动朝臣。”

  “刚才和他们那般说,便是为了如此。”

  “咱不见任何人,也是为了瞒下咱出游的消息。”

  朱允熥听老朱这般说,便不再多加劝阻。

  老朱的心态,和后世那些退休之后、到处旅游的大爷大妈,大致差不多。

  他们都渴望在生命的暮年,尽情领略大好河山的壮丽。

  以前,交通不便,远行之路往往艰辛无比。

  即便是贵为九五至尊,也难逃舟车劳顿之苦。

  别以为坐轿子有人抬着,十分奢华舒适。

  实际上,短暂的乘坐或许尚可称作享受,若是长时间,日复一日地颠簸于轿内,那摇曳晃荡的滋味,足以让人头晕目眩,筋疲力尽。

  老朱即使想出去走走,也要首先考虑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不能吃得消。

  现在,就不一样了。

  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新制的马车巧妙融入了精妙的减震设计,更有新近投入使用的橡胶轮胎,柔韧耐磨。

  乘坐这样的马车,行于宽阔的大道之上,几无颠簸之感,舒适得仿佛置身云端。

  “皇爷爷若执意远游,孙儿不敢强留。”

  话虽这样说,朱允熥目光却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他转而说道:“只求容孙儿稍作安排,确保皇爷爷一路平安。”

  “皇爷爷不妨先在应天府内游览一番,待孙儿将远行之事筹备妥当,再启程前往远方,遍览山川。”

  对于朱允熥的提议,老朱并未反对。

  他上回自申城归来,便已看到金陵城内外气象一新,繁华更胜往昔。

  如今近两年光阴倏忽而过,料想变化愈发翻天覆地。

  接下来的数日,老朱乘坐着最新打造的拥有橡胶轮胎的马车,在金陵城中悠然漫游。

  马车轻盈平稳,车厢内装饰雅致,丝绸软垫柔和地承托着他的身躯,窗外街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老朱首先造访了当下最为热闹的金陵证券交易所。

  那里的景象令他震撼不已。

  交易大厅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近乎狂热的激情。

  证券市场开张不过数月,正处于泡沫急剧膨胀的阶段,百姓的热情如烈焰般高涨,争相投入这场财富的狂欢。

  老朱虽久居深宫,却早已听闻证券市场之名,更知晓这是朱允熥殚精竭虑、推行新政的枢纽所在。

  那些地主与豪绅,为了追逐证券市场的滚滚财源,竟心甘情愿地献出世代相传的田亩,使得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朱允熥曾在给老朱的密集中,向他剖析过里面的奥秘。

  地主豪绅占踞土地,其本质为掌控了一种可绵延世代的生产资料。

  所以,当有另一种生产资料出现,并能替代原来的生产资料时,田地的地位,便变得不再重要。

  成立股市,开设证券交易所,让地主豪绅购买公司的股票,成为股东,他们便拥有了新的生产资料,从封建地方,华丽转身为资本家。

  田地自然也就交出去了。

  老朱在申城时,便对经济学颇有钻研,与朱允熥也通过信件谈论了许多,知识面得到扩充。

  再加上他天资聪颖过人,稍一思索,便洞悉了这一道理。

  然而,真正置身于金陵证券交易所,目睹那人潮涌动、热情如沸的盛况,老朱的心神依旧被深深震撼。

  交易大厅内,喧嚣声此起彼伏,似要冲破穹顶,投机者们眼中闪烁着对财富的渴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狂热。

  大厅的前方,有几块巨大的黑板。

  交易员正不断接收着下方买卖双方的报价,然后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最新的交易价。

  在这里,钱仿佛不再是钱。

  一手股票交易几十两乃至上百两银子,而大厅里几乎每分钟能要交易几百手乃至上千手。

  一天下来,至少也有数百万两银子的交易额。

  饶是老朱这个大明的开国帝王,都看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毕竟,在以前,汇聚了整个大明财富的国库,里面的银子也不是这么的。

  为了打仗,赈灾,建设宫殿或城墙,修缮河堤等,投入数百万两银子,朝堂上的官员,都得为此而扯皮几个月。

  那时候,大明全国一年才两三千万两银子的税赋呢。

  这还是将粮米布匹等物资都折算成银子后,才有的收入。

  单纯的银子,一年也就几百万两罢了。

  而且,这些银子该怎么花,还没进入国库之前,很多就早就定下来了。

  诸如官员的俸禄之类的开支,总归是雷打不动的。

  扣除每年固定的支出,真正能自由支配,可以用来应付突发情况的银钱,还能剩多少呢?

  也难怪官员们要为此而吵得面红耳赤。

  但看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的银钱,老朱才深刻体会到,朱允熥从前在给他的信中所写的内容。

  资本市场一旦被激活,金钱和财富就会如挖地挖到了泉眼一般,井喷而出。

  那时候,老朱还有些似懂非懂,现在却是终于全然明白了。

  “这些人可真富有啊,若依咱从前的脾气,非得将他们手中的钱,全给收上来不可了!”

  老朱脑海内,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以前造反打天下的时候,义军可没有少吃大户。

  要不然,怎么筹集军费呢。

  以至于到了现在,老朱看到太有钱的“大户”,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想个法子,将他的钱给“充公”了。

  ……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