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霸道总裁胖总

第123章 义务教学

第123章 义务教学

民间婚嫁艰难,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聂宇不是神人,他没办法解决,就连后世同样也很难解决。

因为对百姓而言,土地等同于财产,两家有儿女的互相嫁娶,进行换田成婚。

说白了,就是一方给聘礼,一方出嫁妆,两家都不亏,还能加深关系,结成儿女亲家。

可没有女儿的想娶妻,那等于不出聘礼,又想要娘家的嫁妆,这谁能愿意

聂宇倒是可以强制立法规定,可将心比心,换做聂宇自己是百姓,要是汉军官府下了这道法令,心里也得生出怨怼和不满。

不光是那句话,凭什么更严重,可能还会导致民间的重男轻女现象加剧化。

原本汉军治下,虽有重男轻女,但已经有所改善。因为汉军按人头分田,男女都能分到同样多的田产,又进行减税免赋,生女儿的百姓家也能养活儿女,还能分田得土地。

如此,民间农户一生女儿,就把婴儿溺死粪桶的陋习,被汉军用几亩地就解决了。

也许还有重男轻女,但好歹也算迈出了一大步。

可一旦汉军把法令宣发下去,甭管古代这行政效率,能不能真正落实到地方,就说生女儿能分田那有屁用,到时候还是夫家的,跟娘家没有半点关系,还得粮食养闺女,不如溺死了事!

难,都难啊!

解决了旧的陋习,又会出现新的糟粕。

至于用工业革命来解决问题,这就不要来搞笑了,工业革命不是灵丹妙药,工业革命的早期必然伴随土地兼并,以及大量失地人口的出现。

这些失地人口,一部分会成为工厂的新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持续输血,但更多人口会沦为无地无房无产的流氓。中

当年的英国人就是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说澳洲是罪犯大陆因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本土失地农民太多,工厂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农民失去土地的速度。

为了解决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严苛峻法,比如你因为被工厂资本家兼并了土地,没有地种,没有饭吃,就偷了一块商店的过期面包,然后转手就被英国法庭宣判流放澳洲大陆。

好好好!英国工业革命的问题成功解决,还同步开发了新大陆,让新大陆不再是蛮荒土地。

什么你问这些人口流放到新大陆怎么生活

那关资本家和贵族老爷们什么事,他们只负责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又不负责解决问题。

资本海外殖民,总得伴随点流血牺牲嘛!

汉军的分田政策,实际在各方面已经趋近于时代的极限,能维持几十年稳当就算不错。

真正的出路还是在海外殖民,以及工业完全发展起来,度过了早期的土地大兼并与工厂大扩张时期。

保守估计,聂宇活着的时候应该是看不到了。

顺其自然,不做干预,百姓自己可以解决问题。

之所以婚嫁难,还是在有些人认不清现实(或者心里不平衡),既想要儿子能讨到老婆,还要儿子顺便得到娘家的土地,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

既要又要还要,那肯定只能是两头空了。

……

却说汉军官吏们集思广益,耗费一天时间最终认清现实。

百姓之间的正常嫁娶,愿意给聘礼作补的,可以协商拿走娘家土地,但什么都不给的,那也别怪娘家人把土地拿回去。

不过,大将军府还是做出了一定干预,民政衙、刑法司共同拟定新法二条:

第一、民间嫁娶,聘礼嫁妆必须秉承公平自愿,不得出现天价聘礼,或者仗着家里女儿多,以聘礼为买钱去卖女儿。

违者收回一半田产,取消赋税优免!

第二、民间农户百姓凡生下女婴,不得再溺死粪桶或抛之荒野。

违者同收回一半田产,取消赋税优免!

新法制定下发以后,不用猜都知道,必然会招致民间的抵制反感,但地方官吏总归是能出手、也有理由出手去管了。

不要小看官员们的积极性,这可都是明晃晃的政绩啊!

至少新法下发的前期,官员们肯定会依法严查,严查可能得维持个好几年,后续才会慢慢放宽松,等宽松了,百姓差不多也该形成习惯,知道溺死女婴和天价聘礼都是犯法。

这已经是极限,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的执行基层都还是人,思想观念不是简单提高生产力就能改变,哪怕到了后世现代社会,都可能还会有类似情况出现。

聂宇只要确保自己还活着,情况能维持的差不多,那就算是烧高香了。

百年以后,那是百年以后的事情,他现在连满清都还没推翻,想那么多干嘛

“大将军,臣与林执掌一同仔细计算过,这义务教学别说六年,就是三年都难,想要推行下去基本不可能,财政撑不住的。”

礼学司执掌官顾景、度支司执掌官林文昌,二人一同前来求见聂宇,并呈递上一份统计报告。

礼学司,礼部。

度支司,户部。

后者倒是与户部基本重合了,现在主管汉军的钱袋子与地方税收钱米。

前者的礼学司不同,说是礼部,但目前只能管汉军治下的教育师资,那些民办官办书院、府学、县学都归礼学司管,而贡院实际也是归礼学司管,可惜不能用。

因为贡院是科举专用,汉军目前没法子搞科举,强行搞的话只会名不正言不顺。

半个多月前,聂宇才回到岳州府,就给礼学司安排了一件大事,顾景作为汉军的“礼部尚书”,虽然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但不代表他就没有野心抱负。

可转手一看,大将军给他安排的事情,居然是让他看,能否普及民间百姓的六年义务教学

这能行

“给我先看看。”聂宇接过两人整理半个月下来的预算开支。

顾景无奈说道:“大将军,确实是撑不住的,别说六年义务教学,就算三年义务教学也是不可能的。”

聂宇问道:“两年或者一年呢”

林文昌摇头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是很难,如果只是一年的义务教学,那以我们目前的财政岁入,应只会伤筋动骨,倒是不会难以支撑。”

这话说的很委婉,汉军如果已经推平满清还好,没推平满清,这伤筋动骨跟找死,已经没什么区别。

“嗯,我记得前面看过官衙的统计档案,地方的社学数量并不少,这又是为什么”聂宇再问。

顾景说道:“这不一样的,地方社学多来自于民间自行集资,成者地方乡绅富户们出钱,便如那些大户宗族的族学一般,所以能够支撑消耗的起。而且社学、族学数量看着很多,但若是对比庞大数量的农户百姓,这社学可能连一半都无法覆盖,能上得起社学的,不是大户地主家的亲威,就是有些积蓄的小地主、自耕农。”

林文昌叹道:“若只是建杜学,其实还好,虽然财政开支很大,但也能撑得住,可让百姓全都把家中子女送去读书,由官府出钱进行义务教学,这财政开支几乎难以想象。”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林文昌半月前刚得到大将军的命令,还觉得信心满满,可等到实际一算下来,顿觉脑袋快要爆炸。

就说目前汉军的地盘治下,看着只有五府二州,地盘可能还不到湖南省的一半,但总人口上却是已经超过了湖南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多。

不光有外省涌入的流民人口,还有地主豪族们隐匿的佃户农奴,把这些人口全部算上的话,汉军总人口已经快突破一千多万。

这么多人口带来的好处,就是税收的持续增长,汉军的田政税法降低了百姓身上的负担,提高了百姓的生产力和积极性,完全足够养兵和养大量基层官吏,维持内部统治的良性循环。

坏处就是,人口太多了,一千多万人里,去掉不用读书的老弱青壮,余下需要教育的孩童,也还能占个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这起码得有一二百万人要去读书,还是官府出钱让他们去免费读书,相当于平白养了两百万的脱产读书人,这得是什么概念

用纯粹口粮来算,这都是一笔天文数字了,哪怕孩子吃的口粮,实际不如成年人吃的那么多,那四舍五入也得有一百万人要吃饭了,再加上其它的书本材料费用。

这账稍微一算下来,汉军的财政就绝对撑不住。

聂宇反复看完预算报告,才发觉自己确实有些想当然了,他只是看着军队里的讲武堂建起来,就想着要不要把民智也顺便开启,总不能真的跟其他穿越者那样,过来就是当个皇帝,开了个新王朝就不管了。

那不就白穿了吗

可惜啊!理想跟现实,往往差了太多。

聂宇看着手里的报告,里面的财政预算开支,沉思半响后问道:“如果只是以村子为单位,在每个乡村里头建立社学,由官府聘请派遣先生前往教学,官府负责发放俸禄,那是不是就行了”

林文昌认真想了想,说道:“如此,财政开支实际还是很大,但地方财政总归也能支撑的起了。不过问题在于,百姓愿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要知道,就算是官府出钱的义务性教学,百姓实际应该也是不太愿意送孩子读书的。”

“因为孩子虽小,但也勉强能算半个劳力,让孩子去读书,等于失去了半个劳力,对这家父母而言,农务会变得更繁重。而且,说的再难听点,农户家孩子读了书,也不见得能有什么用处,总不能让他们去考科举”

很现实的问题,百姓家孩子读书,往往很难有落到实处的收益。

就算地主家读书,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回报,只不过地主有资本去消耗,去读书赌一把前程。

聂宇思忖半晌,叹息道:“万事开头难,先把社学搭建起来,再去与民政衙商议一番,看如何能让百姓更愿意送孩子去社学读书义务教学做不到,但读书总归是有好处的,最起码也能让百姓明事理,不至于被贪官污吏蒙骗,或者理解不了官府的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