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这考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

例如: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异同,并提出你对于治理国家的建议。

跟朱吾适这个请以时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就挺像的。

但是朱吾适这个可就要简单多了。

正是因为简单,考生们反而不好下笔了,生怕其中有什么自已没想到的玄机在。

就好像高考数学,突然出现一道题。1+1=?

相信绝大部分考生不可能直接无脑写个2.

哪怕知道正确答案就是2,也要犹豫纠结半天。

然后把这道题空着。

等到其他题目都写完了,检查了好几遍之后,再去思考这道题。

甚至思考半天还是不敢写。

直到最后要交卷儿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把2写上。

当然了,那些学习不咋地的,已经放弃了的,大概会直接写个2,反正对不对都无所谓。

高考完马上就进厂打螺丝了,管他对不对呢。

参加考试的考生们如今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八股文他们学过,策论也学过。

可是这么简单的题目,他们没有学过啊。

再加上朱吾适对这次考试又表现得那么重视,这些人不敢相信题目真的这么简单。

朱吾适出这么简单的题,其实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考验一下这些人的应变能力。

如果这些人不能及时想到,题目真的很单纯,没什么猫腻的话,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心态。

众所周知,考试考得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有心态。

有些人平时学习很好,摸底考试也能考得不错。

一旦碰到正式的,重要的考试,成绩就不理想了。

这些人就是心态不行,遇到事情就慌了。

一慌,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脑子都转不动了。

这样的人也不是朱吾适需要的。

毕竟他要招的老师,不仅要学习,以后还要教书育人,甚至真的有可能被他举荐去当官的。

心理素质太差了这些工作干不好的。

再犹豫,也终究还是要作答的。

等到考生们写完作文,翻到下一道题的时候,又傻眼了。

当然了,也有人是狂喜。

因为第二道题目赫然是。

笼子里有鸡有兔,一共有三十五个头,九十四条腿。问,笼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

是的,就是经典的鸡兔同笼。

这道题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最早是出现在《孙子算经》里面的。

四五世纪就有了的。

只要是看过孙子算经的,或者学过数学的,这道题基本上都能做出来。

但是吧,也总有一些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想着考取功名,还真就没有用心学过。

第二道题目。

一个数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问这个数是多少。

这个也是《孙子算经》里面的经典题目。

第三道题目。

100文买100只鸡,公鸡5文1只,母鸡3文1只,小鸡1文3只。问买了多少只公鸡,多少只母鸡,多少只小鸡。

这道题来自《张丘建算经》最后一道数学题。

三兄弟分田,田地的形状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是15亩,要求将田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且每个部分的形状也是直角三角形。问怎么分。

这道题是《九章算术里的》

一共四道数学题,全部来自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上。

如果这都不会做,那就说明数学基础非常的差,而且还很不感兴趣。

毕竟古代虽然不是那么重视数学,但是生活中用到数学的场景还是挺多的。

身为一个读书人,多少学一些数学也是应该的吧。

这么经典的数学方面的著作都没有看过,那被淘汰了也就不冤枉了。

接下来的物理和化学,也都是解缙父子三人从各种书籍里找到的。

这就不得不说一句了,古代那些真正的书香门第,诗书传家,是真的牛逼。

就像解缙父子三人,涉猎非常的广泛。

朱吾适并没有一上来就从现代数理化找题目。

他的目的又不是要刁难人。

他是要找那些数理化方面有基础的,对这方面本身就很感兴趣的人。

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而那些不感兴趣还学过的,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还学得不错的,不是人才是什么呢。

四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八点开考,此时已经是十二点了。

朱吾适为了表示重视,也为了看看大明读书人的数理化到底学得怎么样,他就一直在贡院门口没有回家。

就连午饭都是在贡院门口吃的。

十二点一到随着敲锣声响起,监考老师开始收卷儿。

有的考生自信满满,有的考生则如丧考妣。

有的甚至直接捂着试卷大喊道。

“再给我点时间,我马上就想起来了啊,求求你了,再给我一点时间吧。”

监考老师才不管那么多呢,直接口头警告道。

“再不松手就取消你的资格啊。”

然后上手去夺试卷。

如果试卷被撕烂了,那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考生再心有不甘,也不敢乱来了。

现在交卷儿还能有些分数,试卷要是撕烂了,那就没有成绩了,必然是考不上了。

朱吾适可是明确规定了,每个考生一年只有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

是的,每年都可以参加一次。

朱吾适这个人还是很好心的,给那些因为条件受限,或者不够重视,而导致没有学过数理化的读书人一个机会。

如果一个读书人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回家苦学一年数理化,第二年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朱吾适还是愿意用他们的。

人才嘛,没有固定格式的,行动力强的也是人才啊。

有些人考完试,发现成绩不理想,嘴上说着回去好好学,来年再战,实际上回去以后该干嘛还是干嘛,根本没什么提高。

有些人回去之后,那真的是卧薪尝胆,废寝忘食。

这样的人,朱吾适愿意给机会,也愿意用他们。

等到试卷收完,考生们开始有序退场。

朱吾适坐在贡院门口,看着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

大明人才紧缺,他得知道这批读书人的基础到底有多差。

要是随便出个鸡兔同笼的题,结果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答不上来的话,那等到下次考试,他就得降低难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