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的国策,消费革命与西南暗流!
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
大明的棉布产量不过五六千万匹,这还是朱允熥近两年大力推广种植棉花的结果。
每匹棉布耗费棉花约三至六斤不等,平均下来,全国每人每年仅能分得一匹布,勉强缝制两件衣裳。
棉布衣物极易磨损,这样的产量显然无法满足百姓的日常所需。
从市场上销售的棉布数量来推算,实际的棉花种植面积,恐怕连朝廷规定目标的十分之一都未达到。
不过,局势已在悄然转变。
田地被折算为公司的股份,并统一交由朝廷的田地管理机构代为经营。如此一来,耕地种植何种作物,朝廷几乎能全权掌控。
在顾启章看来,朝廷以前的命令,本就给了地方官府预留了极大的“弄虚作假”的空间。
若真的完全落实,那朝廷规定的棉花种植面积理应大减。
“不可!”朱允熥断然否决了顾启章的提议。
“棉花种植必须严格遵循皇爷爷定下的章程,不仅要分毫不差地落实,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百姓衣不蔽体,寒冬腊月冻得瑟瑟发抖,朝廷若连这点衣食之需都无法满足,何谈治国安民?此事绝无妥协余地!”
若仅仅以让黎民免于冻馁为目标,顾启章的提议确实无懈可击。
寻常百姓的棉衣,一件足以穿上数载。
甚至在乡间农户中,父传子、子传孙,一袭破旧棉袄能承载好几代人。
即便衣角磨得发白,补丁层层叠叠,只要还能蔽体,又有何妨?
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使用衣物,大明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已近乎能满足所需。
纵使再稍加推广,增幅也不必太大。
然而,朱允熥的心思从未停留于此。
他要唤醒的,是大明自身的消费洪流,是一个能够席卷天下的市场!
当工业化的巨轮轰然启动,生产不再是桎梏,消费便成了驱动国祚昌盛的关键。
放眼海外,那些蕞尔小邦,国力贫弱,除却少数钟鸣鼎食的贵族,民间几乎毫无购买之力。
在农耕时代,这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或许还能撑起一片市场。
可对幅员辽阔的大明而言,一旦工业化的洪流奔涌而出,区区海外贵族的消费不过是杯水车薪,难堪大用。
唯有大明自身的亿万子民,方能孕育出真正磅礴的消费之力。
大明,注定要成为这世间最恢弘的商贸舞台!
而在诸多消费品类中,最容易撬动民心的,莫过于衣帛锦绣。
衣衫的更替,远比其他需求更具弹性。
粮食的消耗,终究受限于人的胃口。
即便将粗粝的谷麦尽数化为牛肉羊肉猪肉,用肉食来代替粗粮,粮食的消费也不过翻上两三倍,便已触及极限。
况且,田亩的产出自有其天花板,难以无限扩张。
但衣物的消费市场,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件衣裳才算足够?
两件?
四件?
十件?
抑或二十件,甚至百件?
答案是,欲望没有尽头,衣物的数量也没有尽头!
正如后世流传的那句名言:“女子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
要唤醒大明的消费热潮,服饰无疑是撬动市场的首要切入点。
这并非空想,而是历史的明证。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便与之相伴而生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为证。
那场运动的根源,正是服饰市场率先受到新兴消费观念的冲击,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激增,需要更多的羊毛来织造更多的衣物,以满足需求。
人性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东西方皆然。
大明,亦不会例外。
因此,从服饰入手,激发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工业的腾飞,是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此,大明的棉花种植必须进一步扩大规模。
更何况,如今大明的粮食已然过剩。
得益于人均耕地充裕,农田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粮食产量会越来越超出所需。
即便小冰河时期的寒潮来袭,也不足以撼动这丰收的根基。
然而,将过剩的粮食转向畜牧养殖,以肉食替代谷物,却非朝夕之功。
猪、牛、羊的繁殖周期漫长,短时间内难以骤增。
相较之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却势如破竹,成效斐然。
因此,腾出更多土地种植棉花,不仅毫无阻碍,反而顺理成章。
顾启章听闻自己的提议被陛下否决,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
他连忙俯首,恭敬中带着几分自责,朗声道:“陛下心系黎民,忧国忧民,臣子思虑浅薄,未能体察圣意,实属有愧。”
“臣这就传谕户部,责令户部上下官员,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严谨督管田地租赁事宜,务必将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国策推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一片苦心!”
这便是权力的威严所在。
顾启章内心深处,对朱允熥的决策未必全然认同。
然而,面对皇帝的坚持,他不敢再有丝毫异议,只能将反对的念头深埋心底,先执行皇帝的旨意。
虽说“武死战,文死谏”,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着“死谏”的血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每一件事上都与皇帝针锋相对。
至少,在一位手握重权的君王面前,臣子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务上,都会选择顺从圣意。
偶尔进言,若皇帝不予采纳,他们便不再多说。
唯有那极少数、关乎社稷根本或触及他们底线的时刻,臣子们才会抛却顾虑,以性命相谏,践行“死谏”的信念。
然而,这样的时刻在朝堂上凤毛麟角。
寻常官员,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称之人,也不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
那些一味“作死”、动辄顶撞君上的莽夫,根本无缘踏入庙堂高位。
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难遇的“刺头”,也只有在忍无可忍之际,才会毅然上疏《治安疏》,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
除非皇帝的权柄已旁落,朝政被权臣或外戚把持,否则,只要圣旨一下,臣子们大多会噤声遵行。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在史官看来,不足为奇,故而,在写史的时候,便会被轻描淡写。
史书更偏爱记载那些臣子与皇帝激烈争锋的“事情”,因为这些故事更能彰显文臣的忠义与风骨。
于是,这类实际上很少发生的事情,却史书的记载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令后世读史的人,误以为臣子们总是不停的在与皇帝“作对”。
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了真相并非如此。
朱允熥对这一点,也十分清楚。
只不过,在他看来,臣子们的顺从,究竟是慑于他皇权的威严,还是发自肺腑的认同,其实无关紧要。
作为君临天下的上位者,最要紧的是确保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
即便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拥护,也已足够。
并非所有人都需肝脑涂地地忠诚。
何况,忠诚并不等于认同。
忠诚的人,只是无条件的执行皇帝的旨意。
哪怕他心中并不认同。
屈从于皇命,这才是朝堂的常态。
只要大臣们还知道自己必须屈众于皇命,那便够了!
“不仅要大幅扩展大明境内的棉花种植,还要从海外各国大量采购棉花。”
朱允熥又吩咐道:“户部须协同礼部,尽快拟定从海外诸国大规模进口棉花的章程,交由进出口贸易公司严格执行。”
天竺等国,早已种植了大片棉花,足可作为进口的优质来源。
即便是那些尚未广泛种植棉花的国家,大明亦可鼓励其推广种植。
何况,若直接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恐会激起当地贫苦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招致仇恨。
他们会以为,大明是在“掠夺”他们的口粮。
然而,若引导当地的地主阶层将土地改种棉花,情况便大不相同。
棉花终究不可食用,种植后若无自用需求,便只能出口至大明。
只要那些国家的统治阶层尝到以棉花换取大明宝钞的丰厚利润,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哪还会顾及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底层百姓饥饿呢?
正如西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农场主将原本的粮田尽数改为牧场,只为追逐羊毛带来的财富一样。
朱允熥顿了顿,目光扫过顾启章的面庞,继而沉声道:“我大明拥有精湛的织造工艺,织机技术冠绝天下,更有蒸汽机驱动,织布效率远超海外诸国数十倍。”
“先从海外购入棉花,织成细腻柔韧的布匹,甚或裁制成精美的成衣,再行出口海外。”
“一进一出之间,便可赚取惊人的利润!”
顾启章或许难以了解工业化,以及消费市场激发的深层道理。
但商贾之道,他肯定是知道的。
朱允熥刻意将此番筹谋剖析得一清二楚,就是激发顾启章的执行旨意的热忱。
他知道这一点于国家有用,办起事来,也会更有动力。
至于先前限制布匹出口的禁令,如今既有了充足的棉花来源,亦可顺势解除。
毕竟,时至今日,大明的经济早已凌驾于海外诸国之上,百姓收入丰厚,购买力远胜外邦。
在市场调节之下,优质布匹与成衣自会优先满足大明子民的需求。
毕竟,大明百姓才是最有钱的,能掏得出真金白银。
“臣领命,即刻着手筹办!”
顾启章的回应不仅恭谨,更透出几分难以掩饰的振奋。
他的目光微微闪动,似被这宏大的商贸前景点燃了热情。
户部官员,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嗜利”的“职业病”。
一闻有利可图的“生意”,便若正待挥洒笔墨的书生闻到笔墨清香,浑身的干劲都被激发出来。
遣退顾启章后,朱允熥独自沉吟,思绪却想起了另一桩事。
论及棉花种植,西域之地无疑得天独厚。
即便是后世,那里的长绒棉依旧享誉四海,品质冠绝。
然而,遗憾的是,西域如今仍由东察合台汗国掌控,尚未归入大明的疆域。
不仅西域,西南亦是如此。
虽然西南的土司们,名义上早已向大明称臣。
朝廷更在那片蛮荒之地设乌斯藏都司与朵甘都司,以示管辖。
然而,与内地由朝廷直接委派的都指挥使司官员不同,这两都司的掌权者,皆是当地的土司首领。
他们的属官,如佥事、千户、百户,亦由土司家族世袭。
朝廷不过形式上颁发敕书与印信,承认其地位。
这种羁縻之治,更多停留在名义上的归顺,实则当地仍沿袭旧俗,其律法与内地截然不同。
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独立王国”。
此前,朱允熥推行新军改革,裁撤卫所时,自不会轻易触动这些边陲之地。
然而,当大明挥师征讨暹罗、勃固等地,陆军需途经西南,便着手修筑道路,却屡屡遭到土司们或明或暗的掣肘。
新政推行之际,杨荣便曾进言,力主对西南用兵,废除土司的割据统治,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治理。
朱允熥对此并无异议,遂默许此策。
于是,大明一边推行新政,一边开启了“改土归流”的浩大工程。
然而,朱允熥隐约记起,曾在《每日简报》中瞥见过相关消息的汇报,西南的改土归流似乎进展坎坷,远不如预期顺遂。
西南虽地处边陲,治理却从来棘手。
历史上,明清两朝为推行改土归流,耗费了数百年光阴,才取得成效。
诸如大小金川那等弹丸之地,乾隆朝竟先后动用六十余万兵马,耗银七千余万两,方才平定。
其代价之高昂,远超乾隆一朝时的任何一次对外战争。
新政推行以来,朱允熥的精力多倾注于内政革新,西南的军务便全权交由杨荣协调军务处操办。
那些军队本就是为陆路攻打暹罗而备,调遣自是顺理成章。
此后,他便未再过问详情。
如今思及此事,他心头忽生一丝不安。
西南之事,莫非已生波折?
一念及此,朱允熥当即下令:“召军务大臣梁国公蓝玉、政务大臣杨荣觐见!”
……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
大明的棉布产量不过五六千万匹,这还是朱允熥近两年大力推广种植棉花的结果。
每匹棉布耗费棉花约三至六斤不等,平均下来,全国每人每年仅能分得一匹布,勉强缝制两件衣裳。
棉布衣物极易磨损,这样的产量显然无法满足百姓的日常所需。
从市场上销售的棉布数量来推算,实际的棉花种植面积,恐怕连朝廷规定目标的十分之一都未达到。
不过,局势已在悄然转变。
田地被折算为公司的股份,并统一交由朝廷的田地管理机构代为经营。如此一来,耕地种植何种作物,朝廷几乎能全权掌控。
在顾启章看来,朝廷以前的命令,本就给了地方官府预留了极大的“弄虚作假”的空间。
若真的完全落实,那朝廷规定的棉花种植面积理应大减。
“不可!”朱允熥断然否决了顾启章的提议。
“棉花种植必须严格遵循皇爷爷定下的章程,不仅要分毫不差地落实,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百姓衣不蔽体,寒冬腊月冻得瑟瑟发抖,朝廷若连这点衣食之需都无法满足,何谈治国安民?此事绝无妥协余地!”
若仅仅以让黎民免于冻馁为目标,顾启章的提议确实无懈可击。
寻常百姓的棉衣,一件足以穿上数载。
甚至在乡间农户中,父传子、子传孙,一袭破旧棉袄能承载好几代人。
即便衣角磨得发白,补丁层层叠叠,只要还能蔽体,又有何妨?
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使用衣物,大明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已近乎能满足所需。
纵使再稍加推广,增幅也不必太大。
然而,朱允熥的心思从未停留于此。
他要唤醒的,是大明自身的消费洪流,是一个能够席卷天下的市场!
当工业化的巨轮轰然启动,生产不再是桎梏,消费便成了驱动国祚昌盛的关键。
放眼海外,那些蕞尔小邦,国力贫弱,除却少数钟鸣鼎食的贵族,民间几乎毫无购买之力。
在农耕时代,这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或许还能撑起一片市场。
可对幅员辽阔的大明而言,一旦工业化的洪流奔涌而出,区区海外贵族的消费不过是杯水车薪,难堪大用。
唯有大明自身的亿万子民,方能孕育出真正磅礴的消费之力。
大明,注定要成为这世间最恢弘的商贸舞台!
而在诸多消费品类中,最容易撬动民心的,莫过于衣帛锦绣。
衣衫的更替,远比其他需求更具弹性。
粮食的消耗,终究受限于人的胃口。
即便将粗粝的谷麦尽数化为牛肉羊肉猪肉,用肉食来代替粗粮,粮食的消费也不过翻上两三倍,便已触及极限。
况且,田亩的产出自有其天花板,难以无限扩张。
但衣物的消费市场,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件衣裳才算足够?
两件?
四件?
十件?
抑或二十件,甚至百件?
答案是,欲望没有尽头,衣物的数量也没有尽头!
正如后世流传的那句名言:“女子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
要唤醒大明的消费热潮,服饰无疑是撬动市场的首要切入点。
这并非空想,而是历史的明证。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便与之相伴而生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为证。
那场运动的根源,正是服饰市场率先受到新兴消费观念的冲击,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激增,需要更多的羊毛来织造更多的衣物,以满足需求。
人性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东西方皆然。
大明,亦不会例外。
因此,从服饰入手,激发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工业的腾飞,是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此,大明的棉花种植必须进一步扩大规模。
更何况,如今大明的粮食已然过剩。
得益于人均耕地充裕,农田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粮食产量会越来越超出所需。
即便小冰河时期的寒潮来袭,也不足以撼动这丰收的根基。
然而,将过剩的粮食转向畜牧养殖,以肉食替代谷物,却非朝夕之功。
猪、牛、羊的繁殖周期漫长,短时间内难以骤增。
相较之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却势如破竹,成效斐然。
因此,腾出更多土地种植棉花,不仅毫无阻碍,反而顺理成章。
顾启章听闻自己的提议被陛下否决,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
他连忙俯首,恭敬中带着几分自责,朗声道:“陛下心系黎民,忧国忧民,臣子思虑浅薄,未能体察圣意,实属有愧。”
“臣这就传谕户部,责令户部上下官员,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严谨督管田地租赁事宜,务必将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国策推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一片苦心!”
这便是权力的威严所在。
顾启章内心深处,对朱允熥的决策未必全然认同。
然而,面对皇帝的坚持,他不敢再有丝毫异议,只能将反对的念头深埋心底,先执行皇帝的旨意。
虽说“武死战,文死谏”,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着“死谏”的血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每一件事上都与皇帝针锋相对。
至少,在一位手握重权的君王面前,臣子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务上,都会选择顺从圣意。
偶尔进言,若皇帝不予采纳,他们便不再多说。
唯有那极少数、关乎社稷根本或触及他们底线的时刻,臣子们才会抛却顾虑,以性命相谏,践行“死谏”的信念。
然而,这样的时刻在朝堂上凤毛麟角。
寻常官员,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称之人,也不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
那些一味“作死”、动辄顶撞君上的莽夫,根本无缘踏入庙堂高位。
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难遇的“刺头”,也只有在忍无可忍之际,才会毅然上疏《治安疏》,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
除非皇帝的权柄已旁落,朝政被权臣或外戚把持,否则,只要圣旨一下,臣子们大多会噤声遵行。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在史官看来,不足为奇,故而,在写史的时候,便会被轻描淡写。
史书更偏爱记载那些臣子与皇帝激烈争锋的“事情”,因为这些故事更能彰显文臣的忠义与风骨。
于是,这类实际上很少发生的事情,却史书的记载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令后世读史的人,误以为臣子们总是不停的在与皇帝“作对”。
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了真相并非如此。
朱允熥对这一点,也十分清楚。
只不过,在他看来,臣子们的顺从,究竟是慑于他皇权的威严,还是发自肺腑的认同,其实无关紧要。
作为君临天下的上位者,最要紧的是确保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
即便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拥护,也已足够。
并非所有人都需肝脑涂地地忠诚。
何况,忠诚并不等于认同。
忠诚的人,只是无条件的执行皇帝的旨意。
哪怕他心中并不认同。
屈从于皇命,这才是朝堂的常态。
只要大臣们还知道自己必须屈众于皇命,那便够了!
“不仅要大幅扩展大明境内的棉花种植,还要从海外各国大量采购棉花。”
朱允熥又吩咐道:“户部须协同礼部,尽快拟定从海外诸国大规模进口棉花的章程,交由进出口贸易公司严格执行。”
天竺等国,早已种植了大片棉花,足可作为进口的优质来源。
即便是那些尚未广泛种植棉花的国家,大明亦可鼓励其推广种植。
何况,若直接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恐会激起当地贫苦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招致仇恨。
他们会以为,大明是在“掠夺”他们的口粮。
然而,若引导当地的地主阶层将土地改种棉花,情况便大不相同。
棉花终究不可食用,种植后若无自用需求,便只能出口至大明。
只要那些国家的统治阶层尝到以棉花换取大明宝钞的丰厚利润,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哪还会顾及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底层百姓饥饿呢?
正如西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农场主将原本的粮田尽数改为牧场,只为追逐羊毛带来的财富一样。
朱允熥顿了顿,目光扫过顾启章的面庞,继而沉声道:“我大明拥有精湛的织造工艺,织机技术冠绝天下,更有蒸汽机驱动,织布效率远超海外诸国数十倍。”
“先从海外购入棉花,织成细腻柔韧的布匹,甚或裁制成精美的成衣,再行出口海外。”
“一进一出之间,便可赚取惊人的利润!”
顾启章或许难以了解工业化,以及消费市场激发的深层道理。
但商贾之道,他肯定是知道的。
朱允熥刻意将此番筹谋剖析得一清二楚,就是激发顾启章的执行旨意的热忱。
他知道这一点于国家有用,办起事来,也会更有动力。
至于先前限制布匹出口的禁令,如今既有了充足的棉花来源,亦可顺势解除。
毕竟,时至今日,大明的经济早已凌驾于海外诸国之上,百姓收入丰厚,购买力远胜外邦。
在市场调节之下,优质布匹与成衣自会优先满足大明子民的需求。
毕竟,大明百姓才是最有钱的,能掏得出真金白银。
“臣领命,即刻着手筹办!”
顾启章的回应不仅恭谨,更透出几分难以掩饰的振奋。
他的目光微微闪动,似被这宏大的商贸前景点燃了热情。
户部官员,或多或少都带着几分“嗜利”的“职业病”。
一闻有利可图的“生意”,便若正待挥洒笔墨的书生闻到笔墨清香,浑身的干劲都被激发出来。
遣退顾启章后,朱允熥独自沉吟,思绪却想起了另一桩事。
论及棉花种植,西域之地无疑得天独厚。
即便是后世,那里的长绒棉依旧享誉四海,品质冠绝。
然而,遗憾的是,西域如今仍由东察合台汗国掌控,尚未归入大明的疆域。
不仅西域,西南亦是如此。
虽然西南的土司们,名义上早已向大明称臣。
朝廷更在那片蛮荒之地设乌斯藏都司与朵甘都司,以示管辖。
然而,与内地由朝廷直接委派的都指挥使司官员不同,这两都司的掌权者,皆是当地的土司首领。
他们的属官,如佥事、千户、百户,亦由土司家族世袭。
朝廷不过形式上颁发敕书与印信,承认其地位。
这种羁縻之治,更多停留在名义上的归顺,实则当地仍沿袭旧俗,其律法与内地截然不同。
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独立王国”。
此前,朱允熥推行新军改革,裁撤卫所时,自不会轻易触动这些边陲之地。
然而,当大明挥师征讨暹罗、勃固等地,陆军需途经西南,便着手修筑道路,却屡屡遭到土司们或明或暗的掣肘。
新政推行之际,杨荣便曾进言,力主对西南用兵,废除土司的割据统治,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治理。
朱允熥对此并无异议,遂默许此策。
于是,大明一边推行新政,一边开启了“改土归流”的浩大工程。
然而,朱允熥隐约记起,曾在《每日简报》中瞥见过相关消息的汇报,西南的改土归流似乎进展坎坷,远不如预期顺遂。
西南虽地处边陲,治理却从来棘手。
历史上,明清两朝为推行改土归流,耗费了数百年光阴,才取得成效。
诸如大小金川那等弹丸之地,乾隆朝竟先后动用六十余万兵马,耗银七千余万两,方才平定。
其代价之高昂,远超乾隆一朝时的任何一次对外战争。
新政推行以来,朱允熥的精力多倾注于内政革新,西南的军务便全权交由杨荣协调军务处操办。
那些军队本就是为陆路攻打暹罗而备,调遣自是顺理成章。
此后,他便未再过问详情。
如今思及此事,他心头忽生一丝不安。
西南之事,莫非已生波折?
一念及此,朱允熥当即下令:“召军务大臣梁国公蓝玉、政务大臣杨荣觐见!”
……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