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姜阿山小树

第四百六十三章 老朱:咱绝不做愚昧无知之人!

在蒋瓛的引领下,朱元璋来到金陵城中的一处取水点。

当他亲眼目睹那清澈的水流从管道中汩汩流出,才终于明白了何谓“自来水”。

蒋瓛在一旁恭敬道:“陛下,这自来水乃是通从城外高山上修建的水库中引来。”

“山泉清冽,雨水纯净,皆汇聚那水库之中,并派人严加看管,以防有脏物污染水源。”

“再通过用水泥与钢筋铸就的坚固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城内,供金陵百姓日常所需。”

“水库地势极高,管道中的水只需轻轻拧开龙头,便能顺势流出,故得名‘自来水’。”

蒋瓛细细解释。

金陵城中的达官显贵与富庶之家,大多已出资将自来水管道直接引入自家宅院。

清晨,仆人们只需转动水龙头,清泉便涌入庭院,省却了挑水奔波之苦。

然而,对于那些囊中羞涩的平民百姓而言,铺设私人管道的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们只能聚集在城中各处取水点,用木桶或陶罐接取这来之不易的清泉。

尽管如此,相较于以往凿井取水或从湖泊中舀水的艰辛,如今的便利已让他们心生不尽感激。

“陛下曾言,金陵乃大明首善之都,人口稠密,远非乡野可比。”

“人一多,生活中的污秽便如影随形。若无妥善的排污之法,那些污水与粪便便会渗入地下,或流入城中湖泊,祸患无穷。”

金陵地处江南,水乡泽国,降雨甚多,城内湖泊星罗棋布。

蒋瓛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湖面,道:“百姓们常在湖边浣衣沐浴,甚至直接取湖水烹茶煮饭。污水与生活用水混杂,病魔暗藏其中。”

“只有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才不会来这等地方。”

“可城中百姓,终是寻常人家占了绝大多数。”

“每逢季节更替,疟疾便如幽灵般肆虐,夺去无数百姓性命。”

“更何况,如今大明商贸繁荣,四方商旅川流不息,人口往来频繁。”

“若某地突发瘟疫,极可能随人群扩散,波及全国,动摇国本。”

“陛下高瞻远瞩,深知欲固国本,必先安民。”

“朝廷为此不惜斥巨资,在金陵修筑自来水管道与下水道系统。”

“污水经由地下管道集中排出,远离生活水源,再施以妥善处理,方保城中清净。”

“此外,陛下还下令沿街设置垃圾桶,严禁百姓随地弃置秽物,并教导民众养成洁净之习,以防疫病。”

“此等举措,不仅金陵施行,松江府新建的申城,以及苏州、扬州等地,亦在陆续效仿。”

蒋瓛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引领老朱穿梭于街巷,参观路旁的垃圾桶和地面上精心设计的排污孔。

在这个时代,百姓日常丢弃的废弃物少得可怜。

原因并不复杂。

后世那些堆积如山的垃圾,多半源于五花八门的纸盒、塑料包装和一次性用品。

比如,拆开几件快递,便会留下一堆纸板和缠绕的胶带。

买份零食、饮杯奶茶,又会添上各式各样的包装袋、塑料杯或瓶罐。

然而,在这个年代,这些东西尚未问世。

寻常人家视纸张如珍宝,绝不会轻易丢弃,更遑论随意抛掷废旧家具。

能称得上“垃圾”的,无非是些厨余残渣或少量破损的布料。

因而废弃物自然少之又少,处理起来也颇为简便。

老朱俯身察看地面上嵌着的排污孔。

透过小孔,隐约可见下方宽敞的管道,幽暗中流水潺潺,井然有序。

因为是密封设计,因而没有多少气味散发出来。

不远处,一位清扫工手持扫帚,低头专注地清扫着街面,动作娴熟而一丝不苟。

阳光洒在清扫工的麻布衣衫上,映出一抹朴实的坚韧。

老朱转了一圈之后,终于信服了蒋瓛的介绍。

不过,他心中仍存一丝疑惑。

当年,他也曾在申城待过些时日。

申城可也是新建的城市。

但那时的申城,哪有什么自来水?

下水道也不过是街面上敞开的沟渠。

可现在的金陵,却是完全变了。

不过,老朱不知道,申城当时没有建自来水,主要是受限于地势。

申城周边地势平坦,少有高耸的山峦,无法修建高处的水库蓄水。

而那时候,蒸汽机尚未问世,没有动力将水抽送到高处,自然难以铺设遍布全城的自来水管道。

若仅靠地面的明沟引水,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滋生污秽,难堪大用。

朱允熥认为与其修筑临时水沟,治标不治本,不如耐心等待时机。

毕竟,那时候,蒸汽机的雏形已现,一旦问世,便能彻底改变局面。

于是,他下令预留城中管道的布局,只待蒸汽机成熟,便可大展拳脚。

蒸汽机虽无法媲美后世的智能电动机,能够直接给水流加压,并自动调节压力大小,将自来水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

但只有了蒸汽机,就能解决自来水加压的问题。

通过建造高耸入云的水塔,用蒸汽机将水流抽送至塔顶,借助水塔自身的重力压力,水流便能顺畅地流向每一位居民的家中。

如此一来,即便是在远离山区的平原地带,自来水的供应也能得以实现。

下水道的建设亦遵循相似的原理。

地下管道天然处于低洼之地,而污水最终汇集之处地势更低,单凭自然流动,污水难以自行排出。

因此,必须依赖机械的力量,将积聚的污水抽取出来,经过妥善处理后方能排放。

若无蒸汽机或类似的机械动力,城市想要构建完善的地下排污网络,无异于痴人说梦。

老朱对这些技术细节并不熟悉,因此心中不免生出疑惑。

但他也没有特别纠结于此,而是询问起更多的情况,来慢慢了解。

同时,又重新登上马车,继续游览这座日新月异的金陵城。

金陵城的变迁之巨,远超老朱的想象。

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进步。

老朱越来越感觉,自己要变成了一个“孤陋寡闻的乡野村夫”了。

但越是如此,他越要搞清楚。

他是堂堂的大明开国皇帝,理应洞悉天下事理,岂能做一个“愚昧无知之人”呢?

……

勤政殿。

这座新落成的宏伟殿宇,并会仅仅为举行盛大朝会而设。

在其后方,还另有乾坤。

这里是皇帝朱允熥日常批阅奏章、处理国事的“御书房”。

书房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军务处与政务处,宛如帝国的双翼,拱卫着中枢。

两处向外,各有一条宽阔大道,一东一西,延展而去。

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布置着朝廷诸多重要的部门,它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连汽车都没有,仅能靠马匹或者人的两条腿来传递迅息的时代,朝廷机构集中办公的益处显而易见。

信息传递无需长途跋涉,公文往来效率倍增。

例如,朱允熥颁布一道旨意,政务处迅速拟定文书,移交刑部,依循规制,数小时内即可办妥。

若遇紧急事务,速度更可翻几倍,顷刻即达。

反之,刑部若有要事上奏,亦能即刻送达御前。

皇帝若欲召见某位臣子,传唤一声,片刻之间,人便可立于阶下。

若分散于城中各处,刚是传递信息,召见人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朱允熥对办公效率是十分看重的。

朝廷里的很多事情,须臾都耽搁不得。

此刻,御书房外的殿廊里,聚集了一群身着朝服的官员。

他们或低声交谈,或肃立凝神,各自怀揣着待禀之事,恭候皇帝的召见。

所谓“开大会办小事,开小会办大事,特别重要的事不开会”。

数千人云集的大朝会,多为礼仪象征,旨在彰显皇帝的威严,顺便向百官昭示重大决策,或传达皇帝的直接旨意。

即便数百人的常朝,亦是如此。

真正商议国事的场合,往往是召集军务或政务重臣,辅以与会议内容紧密相关的各部主事官员,或地方巡抚、巡按,围绕要务展开深入探讨。

此类会议,通常不过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会”。

而对于最为紧要之事,皇帝则会亲自点名,单独召见臣子,倾听汇报,询问详情,必要时,当场裁决。

这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开会。

今日便是如此。

朱允熥端坐于御书房内,案前堆叠着来自各部的奏疏。

同时,逐一召见各部堂官。

时至今日,他已愈发融入皇帝这一至尊身份当中。

也不再满足于仅凭几页简报便决断国事。

虽然看简报能节约大量的时间,让他有精力掌控全局。

但是,单靠简报,有时也难以洞悉真相。

许多政务,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辨是非,不被浮光掠影所惑。

于是,朱允熥会经常随机抽查简报中的细节,核对奏章,召见大臣,看简报是否与实情相符,是否隐藏着未尽之意。

更重要的是,朱允熥很清楚,臣子并非事事皆可直书于奏折。

有些隐秘,或因牵涉权臣私利,或因触及朝堂暗流,难以付诸笔端。

直接求见皇帝,又恐过于张扬,引来非议。

唯有皇帝主动单独召见,方能打消他们的顾虑,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洞察实情,更能让朱允熥牢牢把握权柄,运筹帷幄。

“陛下,棉花推广种植一事,此前推行多年,阻力犹存。”

“农户多不愿改种棉花,地方官吏对此亦心存抵触,表面遵命,实则敷衍了事。”

“幸而如今,田亩因股市成立,计入公司股份而大量收归国有,交由朝廷的租凭管理机构管理。”

“朝廷对农事的掌控远胜从前。”

“欲推广何种作物,较之以往,确已事半功倍。”

“然臣窃以为,大明用这么多地来种棉花,未必妥当。”

户部侍郎顾启章正立于御书房中,向朱允熥禀报情况,并坦诚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国计民生,归根结底,无非是‘衣食住用行’五个字。

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穿衣的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

然而,对于推广棉花种植,许多朝廷官员都有不同意见。

早在老朱掌政的时候,大明朝廷便大力倡导棉花种植,颁布法令,凡民田五至十亩者,须种植半亩棉花,十亩以上则加倍。

然而,朝廷的法令归法令,实际执行是另一回事。

农户惜地如金,宁愿多种粮食以求温饱,也不愿冒险改种棉花。

地方官吏亦多半心照不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辖内平安无饥荒之患,便不愿为棉花种植之事横生枝节。

毕竟,这才是他们的首要职责。

至于百姓的衣服穿得如何……

在这个时代,衣衫褴褛几乎是百姓的常态。

除了豪门勋贵,谁家不是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

甚至就连一些为官清正的县令,知府,他们的家人,穿的衣服也是一堆补丁。

县令、知府自己,可能也仅仅是外面见客人的衣服好一些。

吃饭才是比天还大的事。

衣服新一点,旧一点,或者破烂一点,能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棉花的种植无需过于强调,优先确保境内粮食充足才是根本。

至于朝廷颁布的棉花种植指令,地方上往往敷衍了事,能蒙混则蒙混。

种植是会种植的,只是远未达到朝廷期望的规模。

朝廷对此心知肚明,却也默认这种现状。

毕竟,标准定得高一些,即便地方执行时大打折扣,实际的棉花产量仍能维持一定水平。

若一开始就将标准定得过低,再经地方一再缩水,怕是连最基本的效果都难以保证。

这个时代,人均耕地颇为宽裕,平均每人约有十亩田地,远超后世。

而棉花的亩产量虽不及后世先进技术下的水平,每亩也能收获一百五十至两百斤左右。

相较于其他作物,棉花耐旱且适应性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若每户真能从十亩田中划出半亩或一亩专种棉花,大明百姓的衣物恐怕早已堆积如山,穿都穿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