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申父第一次进江家村

"二十堆一次,10块钱,你们谁接着?"

申父低头看向自己水淋淋脏兮兮的手,一时反应不及,接和不接都是个问题。

申雪秒懂,扬声建议:

“同志,现在我爹不方便借钱,要不你先在本子上画‘正’号计数,我拿个树枝也在地上计数,咱们打总再借钱。”

是个好主意!

见当家的申父点头,曾国光爽快答应:“行,就按你说的办!”

稍倾,只听曾国光唱和:

“二十堆第二次。”

“二十堆第二次。”

熟能生巧,众人动作越来越快。

“二十堆第三次。”

……

“二十堆第十次。”

时间一长,难免会有错漏。

“小同志,你这堆少了一只。”

“还真是,江同志眼利。

四山添上一只。二十堆第十一次。”

……

“小同志,你这堆多了一只。”

“四山去掉一只,二十堆第十五次。”

……

“小同志,你这两堆数目都不对,一堆少一只,一堆多一堆。”

“正好相抵,四山下次注意点。二十堆第十八次”

……

“小同志……”

“四山……”

钱四山一听小同志这三个字,就忍不住要抖上一抖。

记事以来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小名‘锄头’,既挺好听又耐用。

……

“两大桶,共计爬蚱猴4352只。和大叔在家数的数正好对上。

大叔是先结钱,还是小桶中数完一起结钱。”

“先结吧,小桶里的是我大闺女的。我要21张大团结,一张5块的,2张一块的,剩下的六毛,换成1分钱的硬币60个。”

“大叔不错哦,这是在家里已经琢磨好了啊!正好217块6毛钱。

三文、四山,麻利点将小木桶中爬蚱猴数出来。”

钱四山一屁股坐在地上,腿蹲久了会麻,坐着数,精神多了。

黑娃主动挪到小木桶前帮着数。

江成阳盯人上瘾,继续帮忙核查。

最后,确认无误,钱三文扬声报数。

“国光哥,10堆,正好100只。”

“妹子,你的5块钱,收好!”

“谢谢同志,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申雪接过钱冲江成阳点头道谢后,拎着竹篮,小木桶则由申父帮忙提着,三人一道走出会场。

为免遇到扒手,拜托清雨时刻安全警戒。

直至推着自行车远离会场拐上前往江家村的土路,都未有意外发生。

"爹,我买了包子和豆浆,咱们到前边石头那洗洗手,吃点东西再走吧?"

“成,听你的,正好,我肚子有些饿了。”

路边水渠中,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意趣。

勾起了申父久远的回忆。

“这水渠还是62年,你出生那一年开始修的。

我记得这一段就是咱们村里负责的,当时,我和你爷爷都在。”

“这水渠修的好,能造福好几代人。就是辛苦你和爷爷了。”

“这有啥,国家需要,义不容辞。

当然,最主要是家里没粮食,出来混口吃的。”

申父说着,顺带和黑娃一道,撸了把草,将三个木桶仔细刷洗干净。

上岸后,申雪自行车后座上竹篮中,取出两个荷叶包,分别递给申父与黑娃。

黑娃拘谨地看看申雪又看看申父。

“你申雪姐请你吃的,又不是外人,快接着。”

“谢谢申雪姐。”

申雪笑笑,又取出两个竹筒递了过去。

“竹筒里是豆浆,一人一筒,喝完竹筒都自己拿着。

做工挺好的,外出带水喝,用着也方便。

明早,也可以带着去吃食瘫那打豆浆喝,一分钱一筒,还是挺划算的。”

“谢谢申雪姐。”

黑娃接过竹筒弯腰道谢,在申父身旁找了块石头坐下。

打开荷叶,香味扑鼻。

五个白嫩的大包子,唰的一下进入眼帘。

眼里有水雾升起,很快又散去。

学着申父,大口咀嚼吞咽。

吃完一个包子,喝几口豆浆,然后继续大口大口吃包子。

吃饱喝足,三人继续赶路。

并没有选择绕小路,带着亲爹进村,必须走大路。

时间已近八点,村口大槐树下,聚了一群人。

王大花在家里憋了10来天,自觉事情已经过去,吃过早饭,便火急火燎地拄着拐杖带着小马扎来到了大槐树下,与许久不见的老姐妹手牵着手,大聊特聊。

一扭头就瞧见申雪打头骑着自行车朝这边赶来。

立即扯了扯老姐妹的手,打了眼色。

高小麦会意,笑着冲跳下自行车的申雪打招呼,视线却毫无避违地落在后面一老一小两个男人身上。

“申雪这两位是?”

“我爹,和村里的一个同辈,叫张有粮。

早集上卖爬蚱猴的时候遇到了,就顺带过来看看。”

“哦~~~,我就说年龄对不上,不可能是你亲弟弟。”

谁家爹穿得体体面面的,脚上穿着解放鞋,身上一个补丁也没有的,儿子却穿的却跟要饭的似的。

顾家沟是真穷啊!

申雪爹绝对是沾了江寒和江安国彩礼的光,才能人模人样的。

心里不免生起一股隐秘的身为江家村一员的优越感。